“别样的”思政课:山东建筑大学把思政课“搬”进了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山东建筑大学深耕展馆育人价值,依托莱芜战役纪念馆、王尽美纪念馆、海草房展馆等资源,从历史、精神、课堂、实践、资源五大维度构建特色思政平台,让思政课兼具理论深度与育人温度,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鲜活范例。
溯历史之脉,铸信仰之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亦是最好的营养剂。学校深挖红色展馆育人价值,组织师生走进莱芜战役纪念馆、王尽美纪念馆,开展“铭记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思政活动。在莱芜战役纪念馆,泛黄照片、岁月展品、震撼影像,全景呈现华东野战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让师生感悟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在王尽美纪念馆,围绕“尽善尽美唯解放”的理想信念,解读革命先驱的使命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王尽美事迹制作的红色视频登《中国教育报》,扩大红色精神传播广度。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筑牢信仰根基,实现铸魂立心的思政实效。
传匠心之韵,修立业之能。学校融合红色精神与工匠精神,构建“革命先驱精神+匠心创新精神”双轮思政体系。一方面,以王尽美事迹为核心,通过专题讲解、研讨,传递其为民族解放奉献的精神,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另一方面,挖掘鲁班“匠心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对接新时代“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涵养专注、创新、实干素养。在海草房展馆,学生探寻胶东特色建筑工艺,感受古代工匠因地制宜的智慧;在铁路建筑展馆,“三孔垫板与百年道钉”见证奋斗足迹,京张铁路“人”字型设计彰显詹天佑创新精神。展馆助力学生将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时代新人。
创互动之趣,燃学习之热。为打破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局限,学校打造“行走的课堂”,以互动式、体验式教学重构思政形态。依托展馆设计多元环节,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在莱芜战役纪念馆,学生参与战役沙盘推演,模拟部署与兵力调配,深化对战略智慧的认知;在鲁班技艺体验区,学生亲手操作刨子、凿子,制作木工作品,体悟匠心内涵。此外,还开展情景教学、小组研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理解,在沉浸中激发热情,让思政课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盛宴”。
践知行之要,育担当之才。学校秉持“实践育人”理念,依托老别墅、凤凰公馆等展馆,开展实景实践,构建“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动转化”教育闭环。在凤凰公馆,学生通过参观契约文书、古建构件,结合调研梳理济南城市变迁,理解文化传承意义;在红色展馆,学生化身志愿者,承担讲解、史料整理工作,将知识转化为服务行动。“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既巩固理论、提升能力,更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实现从“懂道理”到“践行动”的转变。
联馆校之力,赋创新之能。学校的博物馆思政课,是“馆校联动”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通过整合展馆与学校资源,打破课堂与展馆边界:与展馆建立长期合作,共研课程体系、共设教学方案、共培师资队伍,实现资源共享;与莱芜战役纪念馆联合编写红色教育视频脚本,将史料转化为教学素材;与建筑类展馆合作开设“建筑文化与工匠精神”专题课,融合专业与思政教育。“馆校联动”让历史教育有温度、精神滋养有厚度、实践赋能有深度,探索出“馆校协同、知行合一”的思政新路径。
未来,山东建筑大学将持续深化纪念馆思政课建设,拓展资源、创新模式、强化实效,让青年学生在历史中坚定信仰、在精神中锤炼品格、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交出更优答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946289473
2025-10-31 19:44
SRC-946289473
2025-10-23 14:49
SRC-946289473
2025-10-23 08:23
SRC-946289473
2025-09-27 08:16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