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青岛市教育局权威解读职业教育与数字教育三年行动“十大工程”与“六大任务”
在《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双引擎”的青岛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包含哪些关键环节,将如何开展工作?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市教育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各级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双引擎”的青岛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一体”“两翼”“双引擎”:
第一个关键词:“一体”,就是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发展。
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以职业本科为龙头。实施职业本科突破工程,加强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争创职业本科。
二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实施高职资源扩增工程,聚焦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需求,扩大高技能人才储备。推进高职资源下沉县域,探索高职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中职与高职专业衔接,到2027年全市高职在校生规模超过13万人。
三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础。实施中职高质量发展工程。根据人口排浪式变化趋势,保障必要的中职学位供给,同时加强职普融通;大力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加强职教高考研究,助力学生多样成才。
第二个关键词:“两翼”,即: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完善职普融通育人机制。加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建好用好职业体验基地,开发职业体验课程,为中小学生提供多样的职业体验、职业启蒙教育。深化高中阶段联合育人。推进职普融通,鼓励学生跨校选课、教师跨校执教,办好综合高中、职普融通试点。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在课程共建、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上深度合作,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二是创新产教融合发展生态。抓好青岛职教园规划建设。青岛职教园作为我市目前唯一的市级职教园区,承担着统筹高中阶段资源调配、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产教融合质量的重任。我们将集中力量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产教城一体化的特色职教园区。抓好联合体和共同体运行机制建设。聚焦“两体”作用发挥,围绕提高服务我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能力,重点强化运行机制建设。加强部门协同,搭建政行企校对接平台,打造一批体现青岛特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突破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校企联合建设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激发办学活力。支持高职院校试点创办企业,增强职业教育“自我造血”功能,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个关键词:“双引擎”,即:数字化+国际化。
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紧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新要求,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发基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新型数字课程资源,探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技能人才,将数字化技术手段应用到职业教育全过程,打造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青岛模式”。
二是职教出海双向赋能。持续推进中德职教合作、上合组织职教合作,重点加强中日韩职教合作。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以“中文+技能+数字”,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和境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赋能“海外青岛”建设和企业国际产能布局。
在《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过程中,我们如何保障城乡学校获得同等优质的服务?将采取哪些措施?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是教育数字化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我们将发挥既有优势,注重资源优化统筹,从以下方面保障城乡同享优质数字资源。
第一,强化城乡教学空间融通
搭建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通道和桥梁。
一是加强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教育城域网高标准安全覆盖,加强各类教学终端的延伸配备,建构城乡共享的数字高速公路,奠定均衡的数字教育基础环境。
二是探索未来课堂和未来学校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集团校内部和跨区域常态化课堂连线,探索建立云端课堂、云端学校,让优质师资资源和课堂教学穿越时空限制,实现云端的教学共同体,让身处不同环境的学生共享优质师资和课堂教学。
第二,强化优质数据资源共享
构建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基座和资源。
一是加强教育数字基座建设。基于全市统一的教育数字基座,加强数字资源、数据服务、智能工具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面向城乡免费开放,并实现上手即用,避免各自为战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不均衡问题。
二是完善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加强以“青快学”虚拟教研平台为代表的优质资源(服务)建设,建立覆盖各学科、章节、知识点和各类教学场景的数字资源体系,为城乡提供均衡服务。
第三,强化数字转型人才培养
提升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人才和课程。
一是培育乡村学校数字化人才。在全市教师数字素养普遍培训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对乡村学校校长、首席信息官和教师的数字化培训,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数字化发展水平,实现城乡数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升级。落实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版)》,优化“一纲多本”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全市学生共享使用的人工智能基地和泛在学习空间,支撑城乡中小学高质量开齐开足人工智能课程。
第四,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升级
培育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场景和应用。
一是加强人工智能前瞻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化应用,开展大模型预训练和微调,构建“市-区(市)-校”三级协同应用机制,推出“智能问数”“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一批智能应用,均衡服务城乡学校。
二是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体系。推出一批人工智能赋能“五育”融合发展的应用范式和示范场景,加速构建“师-生-机”协同的教育生态。研制《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课堂标准》,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引领城乡学校同步开展智能化升级。谢谢!
两个三年行动计划都对未来数字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西海岸新区在数字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有哪些相关做法和下一步的针对性举措?
《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和《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对未来全市数字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前瞻性布局,西海岸新区将全面落实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和具体任务,努力贡献更多的“西海岸经验”。
在数字教育方面,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校园打造、师生数字素养培育、数字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进行了创新实践和深入探索,新区先后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三方面精准发力。一是打造数字尖兵队伍。将数智素养提升、智能技术应用融入教师职前培养与职中培训,与驻区高校、科技企业合作共建教师数字素养研修中心,深化教育教学全环节智能应用培训,培养一批数字化名师、教学能手和数字化精英教师,全面提升校长数字化领导力,锻造数字教育先锋队伍。二是深化数字赋能应用。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教研、评价与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开发6种大数据分析算法,精准赋能课堂教学与一对一学习,培育并推广具有前瞻性、可复制、高价值的研究成果,构建数字教育应用生态。三是丰富人工智能场景。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建强区级课程体系与AI实验室,开发一批学科教学智能体,实现教学全场景智能伴学和智能助教,构建精准教学与一对一学习指导新生态。深化“DeepSeek”等大模型在教育教学、学生发展、教育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建设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AI智慧教学模式体系,构建智慧五育特色场景,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
在职业教育方面,西海岸新区产业基础深厚,聚力“5+5+7”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氢能、青岛影视基地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为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沃土。我们在办好3所全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基础上,41个专业点开设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与11所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初步实现了从中职培养向高职培养的转型升级。下一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一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增效行动,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重点打造一批优质专业。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发展计划,提升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水平,逐步形成以高职为主体、中职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格局。二是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推动海尔、京东方等头部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实践中心,推进职业院校与规上企业、链主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重点建设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构建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无缝衔接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加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推动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融合发展,加强优质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衔接培养。推广“双元三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墨子工匠学院、国际客厅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建设,打造职教出海新区品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