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 “十四五” 规划收官之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2025年全国两会。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方面: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预期性目标为200万人,志愿服务站点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覆盖率的预期性目标是80%。按照机构改革的要求,当下“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央社会工作部的重要职责。
“十五五”规划编制,意味着要确定各领域未来五年的任务目标和受重视程度,并传导到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领域。


(点击了解 “社会工作”是什么?)

3月初,在静安区城市基层治理学院。
邦德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与上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共同迎来了新学期校外实践基地的第一课。
本次课程由宝山区杨行镇和静安区基层治理学院共同组织安排,聚焦“社会工作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专业应用领域的宝贵机会。

01
校政合作课程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推动专业改革与学生职业发展双元融合的重要举措。不同于课堂教学,实践基地教学能使学生更感受到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02
这种校政联动的模式,不仅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还为学生搭建起,了解行业需求、提升职业素养的桥梁。
03
课堂上,来自静安区基层治理学院的社会工作专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司法矫治、弱势群体帮扶、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楼宇治理、街区营造、志愿服务、营商加油、数治街区,一个个“汇治理、善治理”的功能区域,详细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展示基层治理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
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沉浸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在学校课堂里无法感受到的教学温度和实践力度。

进行沉浸式“校政合作第一课”,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特色,也是我校与静安区基层治理学院在政府指导下共同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一种模式,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政合作,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学生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紧密结合,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
HUAN
欢
YING
迎
BAO
报
KAO
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