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悄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处名为“技能公园”的主题景观在履池绿地内建成并正式亮相,占地近5000平方米。它的出现为新学期的校园注入了新的气息,丰富了环境空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走进公园,映入眼帘的是精美与别致的景观设计,以及深植其中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念。作为学院在暑期倾力打造的重点项目,技能公园将“立德树人、工匠精神、劳模文化”有机融入其中,成为一处承载精神引领与文化教育的新时代校园地标。
技能公园的整体构思源于“空间即教育,环境即课程”的理念。园内以“传承匠心·淬炼卓越”为主题主线,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叙事化的路径设计和艺术化的景观呈现,营造出一个既具象又生动的技能文明场域。公园的布局以“技能之路”为核心动线,串联起“技能启蒙—技能锤炼—技能升华—技能沉淀”的全过程,象征着学生从入学到成长、从学习到成才的进阶过程。两条路径成为整个公园的精神轴线:工匠路以“立德树人铸魂固本培桃李,五育并举砺技强能展风采”为起点,体现学院对德育与技能并重的坚持;技能路则以“精益求精”的雕塑为序曲,凸显技能追求极致、持续精进的价值指向。在游览线路的节点处设置了‘技能知识知多少’互动装置,通过翻转答题的方式在趣味体验中加深对技能知识的理解。这一设计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验,形成寓教于乐的独特场景。
在景观的呈现方式上,技能公园注重将工匠精神具象化,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表达。园区入口处的“匠心之门”采用抽象化的榫卯钢结构设计,既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也是与现代工业美学的对话,象征技能文明源远流长、赓续不绝。公园内的多处雕塑小品则以机械臂、齿轮、量具等元素为原型进行艺术化再造,明快的色彩和简练的造型在绿意环境中显得生动鲜活,传递出技能与智造的现代气息。在主景观区域,“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系列雕塑格外醒目,通过汉字的解构与工业符号的组合,形成“字中有形、形中蕴意”的视觉效果,将劳动精神和技能价值具象化为一堂堂“景观课程”。漫步其中,在每一处景观的停驻中收获一份关于劳动与创造的深刻启示。
技能公园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劳模文化的厚植与彰显。园区内特别设置了以“匠魂永铸·劳动光荣”为主题的展墙空间,采用材质碰撞与光影互动的方式,呈现出传统工艺的厚重感与现代科技的未来感。参观者通过观看劳模事迹,走近那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让劳模精神从书本与讲坛延伸到日常生活空间,让师生在日常漫步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熏陶。另一处互动展墙“闵行智造·对话未来”则结合地域特色,集中展示了闵行“四大金刚”重工企业的成就。通过立体化的雕刻与光影叙事,汽轮机、航天部件、重型机械和电机设备等产业符号在墙面上依次呈现,展示了区域工业发展的历史。
夜晚的技能公园呈现出另一种风貌。公园中央的技能湖在灯光投影的映衬下,化身为“技能之光”的舞台。湖面随着波光荡漾,展现出世界技能大赛的标识、上海职业技能大赛的符号以及学院的校训与校标。这些光影元素在水波间灵动闪耀,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技能精神化为可视化的艺术景观,也将校园在技能育人领域的独特定位传递给更多观者。
作为一处新建的景观,技能公园并不止于装点校园环境,它更是一座开放的课堂。学院将其定位为“立德树人实践基地”和“技能报国成才基地”,赋予其鲜明的教育功能。工匠精神在这里通过空间叙事得到传递,劳模文化通过互动装置得到延展,技能知识通过沉浸体验得到深化。学生在游览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环境作为课程延伸,公众在参观中能够加深对劳动价值和技能文明的理解。技能公园因此成为一处多维度的育人空间,将思政教育、技能教育与审美教育紧密融合,为职业院校探索“环境育人”的路径提供了生动样本。
技能公园的建成,意味着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厚植技能文化和弘扬工匠精神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作为一所新型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修德敬业、精益求精”的校训,力求通过环境育人、空间育人的方式,将价值引领和文化浸润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技能公园的出现,使这一理念从纸面落地到空间,从规划落地到场景,形成了可以被直观感知的教育载体。
校园中的技能公园以精心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承载着对技能文明的礼赞,映照着立德树人的初心,也昭示着工匠精神与劳模文化的代代传承。它将伴随一届又一届学子成长,见证他们在技能道路上的淬炼与追求,成为校园里一座真正的精神丰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