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艺术与学术的“双重高光”:吉利学院纪录片作业《毕摩颂》勇夺全国一等奖并获名校珍藏
2025-11-04 10:33:00
吉利学院

  谁能想到,一门《纪录片创作》的课堂作业,居然逆袭成了国际舞台和学术殿堂的“香饽饽”。近日,吉利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收到好消息:由教师万新月指导、学生胡冰清导演的短片《毕摩颂》,一路开挂拿奖拿到手软——不仅拿下“第十三届未来设计师”全国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最佳摄影双料一等奖,还成功入围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15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2025年第二届胶东青年国际影像节,收获国内外专业领域的一致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还得到了顶级背书:已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正式收录为影像资料,实现了艺术与学术的双重高光。

  聚焦“真课题”:以“实题实做”对接时代命题

  “实题实做”就是让学生跳出“模拟作业”的框架,对接真实的文化课题。作为一部聚焦少数民族非遗的纪录片,《毕摩颂》把镜头对准了凉山彝族珍贵的毕摩经诵与仪式传承。

  此次胡冰清团队聚焦的“凉山彝族毕摩经诵与仪式传承”,既贴合非遗文化传承的时代需求,又为学生提供了可深入探索的“活素材”。学校不仅允许学生把课堂时间延伸到实地,还通过教师指导、资源支持,帮他们解决调研中的难题,让“纸上理论”真正落地为“有温度的作品”。

  创作期间,胡冰清带领团队扎进凉山彝族聚居区,用超细腻的镜头捕捉毕摩经诵里“哀怨缠绵又高亢豪放”的独特唱腔,以沉浸式叙事完整呈现毕摩仪式流程。无论是高原光影的精妙运用,还是文化细节的精准捕捉,都让观众跨越地域与文化隔阂,直观感受到彝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跨界融合:青年视角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实题实做”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成长。从前期选题策划到后期剪辑调色,《毕摩颂》的创作全过程,都以“行业标准”和“学术前沿”为标尺——这也是吉利学院培养学生的核心思路:不只是教技术,更是教“如何用专业能力解决真实问题”。

  在相关展映活动中,《毕摩颂》也引发跨学科学子的热烈讨论。不同专业的同学纷纷点赞:短片把民族文化叙事和光影艺术完美融合,既让非遗文化实现了可视化传播,更用青年视角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以小见大的叙事”“感染力拉满的声画结合”“守住文化本真性”成了大家点评的高频词,足以见得这部作品的跨领域吸引力。

  成果印证:从课堂到国际的价值转化

  《毕摩颂》的逆袭,不仅是胡冰清个人创作生涯的里程碑,更印证了吉利学院“以赛促教、实题实做”的教学理念有多能打。

  学校鼓励学生把课堂知识直接对接行业标准和学术前沿,拿真实的民族文化课题当创作“真题”,在学科竞赛中“真刀真枪”锤炼本领,最终实现了从知识到作品、从作品到成果的完美转化,既培养了青年的创新创作能力,也扛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为优秀的吉利学院学子点赞,为扎根传统文化的青年创作者喝彩。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胡冰清这样的学子,用镜头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也盼着《毕摩颂》在后续展映中再创佳绩,让民族文化之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