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校半塘生态农场迎来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学生走进半塘生态农场水稻田里,开展了一次以"插秧识农事,劳动悟艰辛"为主题的农耕教育活动,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自然,让劳动教育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理论指导实践:科学插秧有学问
活动伊始,陈老师以稻田为讲台,向学生们讲解秧苗的培育过程,并结合数学学科知识,计算出了插秧的行距保持25厘米,株距约15厘米,这样既能保证秧苗通风采光,又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陈老师一边演示一边强调。面对形状不规则的稻田,师生们因地制宜,采用传统农耕的"牵线法"规划布局——通过拉直麻绳、固定标线,将农田划分出整齐的网格。这种化繁为简的方法,既解决了地形难题,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
躬身实践:泥土中悟成长
卷起裤腿,赤脚踏入水田,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启插秧初体验。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每个人都专注地对照标线,小心翼翼地将嫩绿的秧苗插入松软的泥土中。随着一株株秧苗渐次站立,原本空旷的田地被点缀出勃勃生机。活动中,学生们还惊喜地发现了稻田生态圈的小秘密:游动的小鱼、蜷缩的田螺、透明的小虾……这些"原住民"的存在,让大家直观理解了生态农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劳动育人:汗水浇灌成长
“原来插秧要保持弯腰姿势这么久,农民伯伯真不容易!”“我插的秧苗有点歪,但老师说它会自己‘站直’,大自然好神奇!”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围着稻田分享感受,沾满泥巴的小脸上写满成就感。陈老师总结道:"通过亲手劳作,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农耕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内涵,这正是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
我校半塘生态农场自建成以来,已开展插秧、收割、堆肥等系列农事课程。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田野课堂"建设,让学生在触摸土地、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传承农耕文化,培育劳动精神,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图文:何丽娟
编辑:何丽娟
初审:申 敏
终审:王红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