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与文化多元碰撞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成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课题。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以巴蜀特色传统文化为纽带,打造出“一体三翼双平台——巴蜀特色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巴蜀文化通识课程群”项目对课程、教师和教材进行一体化设计,获批“四川省高等学校第三批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课程设置精选展现巴蜀文化魅力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通过教学研讨优化教学方法;特色教材《品味巴蜀》已出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政要点。
在“环境”维度,将巴蜀文化元素融入校园,从建筑风格到教育基地,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占地约800平方米的巴蜀文化通识教育基地,分阶段、多形式展示巴蜀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成为思政教育的有力载体。
在“课程”维度,创新“文化+专业”教育模式,加强通专融合,构建“巴蜀文化+文创专业”立体多层次课程体系。自主研发设计的2门巴蜀文化特色慕课《品味巴蜀》和《英语漫谈巴蜀文化》(双语课程)于2024年在智慧职教上线,已服务校内外学习者和国际留学生上万余人次,通过“三品转化”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职业发展能力。
在“项目”维度,组织开展各类巴蜀文化相关项目活动,如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发绵阳拼布、藏羌绣、绵竹年画等手工体验项目,不仅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还融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并且面向社区、中小学和国际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巴蜀文化的沉浸式学习,设计出的文创作品连续5年精彩亮相于四川省“一带一路”国际艺术周。
近年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巴蜀文化通识教育基地”接待校外学习者千余人次,省内外兄弟院校20余所。组织香港学生开展“创意巴蜀・川港同行”研学活动,非遗手工体验项目服务香港和欧洲留学生200余人次,传承巴蜀文化、赋能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