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新闻发布会。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海淀区,中关村发展集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立足首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富集优势,近年来市教育两委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的重点任务之一,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成果转化量质齐升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度报告》数据统计,首都高校上年度以技术转让、许可、开发、咨询、服务、作价投资等6种方式转化成果的合同数量为30332项,合同金额达到201.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15%。从全球首个“脑胶质瘤”靶向药,到清陶固态电池,再到高精度模拟矩阵计算芯片、智谱清言大模型,首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成果,同时也培育了一批以科创板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新型平台载体建设 探索AI转化模式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市教育两委先后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生物育种等领域布局支持了一批“教科人一体化创新型平台”,形成了集人才培养、技术攻关、联合研发、成果孵化于一体的运行模式。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将高校和行业头部企业紧密联合,“企业大线出题、高校小线答题、市场评估阅卷”,通过校企“揭榜挂帅”,在新型逻辑、存储芯片和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并实现产线化。北京中关村学院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场景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探索“用AI转化AI”模式,已形成AI可控核聚变、AI驱动材料设计、工业级高精度人形机器人、十亿规模社会模拟与智能决策等多个高价值孵化项目。
区域产业优势 引领全链条转化服务升级
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下半年我们高起点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北京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两个领域,分别以海淀区、房山区为核心承载区,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接引国际。海淀分中心发起设立中关村原生引擎实体运营平台,结合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迭代快、转化链条短、人才驱动强的特点,构建从项目链接、筛选、验证到孵化投资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提供专门的算力实验室和专项拨投联动资金,已挖掘项目近2100个,其中有40个项目已落地注册企业。房山分中心结合绿色能源领域技术路线多、产业链依赖强、场景需求大的特点,构建“一方向一团队”“一教授一专员”的成果挖掘与跟踪机制,优化拨投结合、拨贷联动、“政府+市场”基金矩阵,已建成7个能源领域中试平台,遴选成果100余项,推动其中9项转化落地。
培养技转人才 助推高校成果产业化
市教育两委联合市人才局,积极支持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在金融、工商管理,乃至环境工程、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工科专业学位点培养技术转移方向研究生,构建了“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体系,校企“双导师制”实施从理论学习到转化实战的体系化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有学历的复合型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已步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线。
下一步,市教育两委将按照《北京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行动方案》的总体部署,从四个方面发力,持续提升首都高校成果转化效能:
一是进一步加大高质量可转化成果供给,加强首都高校国家级科研平台成果分类入库对接,建立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
二是进一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高校多元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方式,落实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健全校内决策尽职免责机制。
三是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打造好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优化重塑大学科技园,培养与我市科研规模相匹配的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鼓励师生共创方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进一步强化保障机制,推动高校完善校内科技成果转化治理架构,优化在京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机制,共同营造全社会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