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对话英烈,传承信仰续写担当——普洱学院原创话剧《张培英》引发青年深思
在普洱学院原创话剧《张培英》的舞台上,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徐徐展开。话剧以革命先烈张培英为原型,通过虚构角色“小英”的梦境视角,生动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坚定信仰、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剧中,普洱学院2024级中文致远班学生徐钰雁饰演“小英”一角。通过舞台表演,她与历史人物张培英之间建立起深层次的精神连接,在角色探索中踏上一段内化于心的思想旅程。
演出中,一个梦境成为剧情的起点,也成为连接学生演员徐钰雁与张培英之间的纽带。她饰演的“小英”仿佛穿越时空,与张培英展开一场深层次的精神对话,让两条本不相干的人生轨迹因此交织。在“小英”的视角里,张培英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她选择学医,是因为目睹家园破碎、同胞蒙难,怀揣着像共产党人那样拯救生命的朴素而炽热的愿望;她毅然入党,是为了找到精神的归宿、坚定理想信念;她参军入伍,是勇敢投身国家大业、守护和平的担当选择。舞台上张培英坚定前行的身影,也悄然映照进徐钰雁的内心。
随着剧情推进,张培英的形象在她心中愈发饱满。为抢救器材,张培英被烈火灼伤,在生死边缘徘徊四十多天;病痛未愈,孩子年幼,组织劝其休养,但她始终未曾动摇对党的忠诚。她用顽强的意志力战胜重重考验,用温暖的笑容感染身边的人。“我觉得她是一个信仰坚定、总能克服困难的人,永远也打不倒。”这是剧中“小英”的台词,也是徐钰雁内心最真切的感慨与敬意。
在与张培英“相知”的过程中,徐钰雁和“小英”一样,心中也曾充满疑惑:为何在身负重伤之后,她不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投身工作?张培英的回答让她豁然开朗。张培英曾亲历“一二一”惨案,目睹战争的残酷和无数共产党员的英勇牺牲,她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正是这段切身经历,让她更加坚定地选择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
演出结束后,徐钰雁在感言中强调:我们怎能忘却那些在战火纷飞中倒下的身影?怎能忘却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在她看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张培英正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页。她的精神穿越时空,与新时代青年紧密相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虽然不再有战火硝烟,但世界依旧风云变幻,社会仍面临种种挑战。在这个关键时期,更应像张培英一样,坚定信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徐钰雁深刻感悟道。
此外,徐钰雁认为,在学习中,应当以“凿深井”的精神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我,为未来投身国家建设积蓄力量;在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传递正能量、带动他人进步的社会责任;面对不良现象,应敢于发声、弘扬正义;当国家和人民需要之时,更要挺身而出,无畏奉献,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正如话剧所传递的精神:“因为热爱,所以追寻;因为信仰,所以无悔。”对话历史,是为了点燃现在的信仰火种;致敬英烈,是为了照亮未来的奋斗方向。普洱学院原创话剧《张培英》,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堂思政大课。在青年一代手中,信仰的火炬将不断传承,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普洱学院
供稿:24级中文致远班(本)徐钰雁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