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150余位专家齐聚大理 共探高原湿地保护与国际湿地城市建设新路径
2025-08-27 17:15:00
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近日,中国湿地保护协会高原湿地保护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云南大理顺利落幕。会议由中国湿地保护协会、西南林业大学联合主办,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省高原湿地保护修复与生态服务重点实验室以及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湿地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13家专委会成员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大理,围绕“高原湿地保护及国际湿地城市建设”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深度交流。
学术碰撞聚智慧,共绘高原湿地保护蓝图
  本次年会紧扣高原湿地保护的核心需求,将议题聚焦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创新、国际湿地城市创建路径三大关键方向。6位业内权威专家带着对行业热点的敏锐洞察,带来了一场场高质量主旨报告——从湿地碳循环的深层机制,到生态修复的前沿技术,再到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的标准解读,每一个话题都直击行业痛点,为一线保护工作提供了实打实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程良在年会上发言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程良在开幕式上的发言,让与会者深刻认识到高原湿地的重要性。他提到,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高原湿地保护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全国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容不得半点马虎。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丁仁展也表示,学校会继续发挥在湿地领域的学科优势,把湿地保护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高原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输送更多专业力量。
  专委会主任郭辉军研究员在工作报告中,不仅清晰梳理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更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力方向:要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转化为推动保护工作的政策和行动。他特别提到,当前高原湿地正面临着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多重挑战,只有靠科学监测摸清家底,靠社区参与凝聚合力,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守住这片生态瑰宝。
高原湿地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郭辉军研究员作报告
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研讨会同步开讲,大理实践成焦点
  年会期间,一场以“守护湿地之美,共享诗意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研讨会同步举行。这场研讨会由西南林业大学与大理大学联合主办,刚在2025年新晋“国际湿地城市”的大理,成了全场关注的焦点。
  会上,大理市以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为案例,生动展示了“湖进人退”的生态修复实践:31.32公里的截污管网织密了“治污网”,8383亩的生态湿地筑起了“净化器”,一系列举措下,洱海水质持续向好,鸟类种类从94种增加到104种,曾一度减少的海菜花,如今也重新绽放,分布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
  来自岳阳、杭州等国际湿地城市的代表也纷纷分享经验,大家一致认为,湿地保护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和城市发展、社区生计结合起来,才能走得远、走得稳。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官本、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段利武等嘉宾在致辞中,还就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关键标准——比如湿地率、保护法规完善度、公众参与机制等展开深入讨论,并最终牵头形成《高原湿地保护与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倡议书》,为行业发展划出了“行动指南”。
实地考察促转化,让保护理念扎根实践
  光有理论交流不够,还得走进现场看实效。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专程前往洱海生态廊道考察,亲身感受大理如何通过生态搬迁、湿地修复,走出一条“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路子。
  廊道沿线的罗时江湿地、洱海月湿地公园等项目,让大家眼前一亮:这里不仅建起了水质净化的“天然屏障”,还借着“廊道经济”带动了周边民宿、非遗体验等产业升级,当地村民既能守护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又能吃上“生态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次年会和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西南林业大学在高原湿地保护领域的学科影响力再上一个台阶,更搭建起了一个“政产学研用”无缝衔接的平台——让科研人员的想法能对接政策需求,让实验室的成果能变成保护现场的行动,为我国高原湿地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程良副会长在总结时所说:“大理的实践告诉我们,湿地保护不只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机遇。希望未来有更多城市能从这里学到经验,让湿地真正成为大家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

  高原湿地是“地球之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与修复,不仅关乎我国生态安全,更与全球生态格局息息相关。会议期间,参会专家学者共同向社会发出《高原湿地保护与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倡议书》,呼吁更多人加入到保护高原湿地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这片蓝色瑰宝。(文:柏顺文)

来源:西南林业大学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