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药大学教书育人楷模——王文静:坚守讲台二十载 守正创新育新人
从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至今,王文静在三尺讲台与实验室里坚守超过了二十载。这二十年间,她见证了学校教学条件的迭代升级,推动了分析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用匠心与热忱为中医药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初登讲台:在“传帮带”中筑牢教育初心
“第一次上讲台时的恐慌,我至今还记得。”回忆起刚入职的场景,王文静笑着说道。彼时,信息化教学尚未普及,上课全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手写讲稿”,从备课教案的撰写,到黑板板书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打磨。“那时候,梁晓原、魏泽英、饶高雄、余建民、赵声兰等几位老教师,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上课,从教学技巧到育人理念,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当老师的责任。”
除了理论课的挑战,实验课的开展更是困难重重。当时学校仪器数量极其有限,薄层色谱扫描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都仅有一台,那便是分析化学实验课的“主力装备”;且这是当时高校中较为“高级”的教学装备。为了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王文静和同事们需要提前3天就去实验室预热调试、清理维护,爬上爬下忙活半天,才能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条件。“那时,我们的薄层色谱扫描仪是名副其实的老古董”王文静打趣道。但即便条件艰苦,王文静却从未想过放弃,“一方面是觉得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一定要干好;另一方面,当看到学生通过实验逐渐理解知识,甚至毕业多年后还会回来请教问题时,那种被需要的满足感,让我深深体会到:当老师真好。”
教学改革:以创新破解“看得见却摸不着”的难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王文静发现一个问题:分析化学需要基于仪器工作原理,构建分析方法;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书本图片或老师的描述想象仪器内部构造,“我说仪器部件是圆的,学生可能觉得是平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成了教学的‘卡点’。”2008年,虚拟仿真概念刚兴起,王文静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破解难题的突破口。
改革之路充满挑战。当时信息技术有限,学校可以使用幻灯片的教室仅有两间,PPT也只能插入静态图片,无法呈现立体结构。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也没有专项经费,王文静便带着学生“自己动手”:她和一名本科实习生一起,借助刚出现的Flash软件,对照实物一点点制作出简单的仪器动画。
“我们第一次做的是六通阀的模拟动画,虽然很粗糙,但学生看完后,一下子就理解了高效液相色谱仪进样器的工作原理。”这次尝试,让王文静更加坚定了教改的方向。
此后,她以理工科的STEM教育理念为根基,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OMQCDS”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问题链引导五步教学法”,即提问-讨论-精讲-回顾-拓展,实现全面的教学环节高度衔接,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互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同时,她还推行“五步教学法”,引导教师提前整合知识、分析学生预习情况并反馈,针对不同班级的特点定制教学方案——若20%的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疑问,就设计成简答题;若疑问集中在50%以上,就组织答辩式讨论。“通过问题引导和互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思考’,课堂效率提升了不少。”老师们评价。
随着教改的深入,王文静团队又陆续自主开发了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手机小程序,还借助中央财政项目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通过VR眼镜,就能“走进”虚拟实验室,拆解仪器、调整参数,甚至“搬坏”部件再重新组装,真正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能操作”的教学效果。
“我们希望学生不仅会‘按步骤做实验’,更能‘设计实验方案’,培养真正具备现代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王文静说,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团队与竞赛:以“以赛促教”赋能教师成长
在王文静看来,教育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作”。近五年来,她带领团队拿下5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奖项,而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从“无效沟通”到“高效协作”的不断磨合。
“最开始讨论教学设计,大家各有想法,永远达不成一致。”王文静回忆,后来她牵头制定了一套标准化流程:先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教案主体思路,再分工制作PPT初稿,成员各自梳理意见后面对面交流定版,最后由参赛教师顺逻辑、练表达,整个过程至少经过5轮打磨。“备赛的核心目标,从来不是‘拿奖’,而是‘以赛促教’。年轻老师参加一次比赛,对教学体系的理解会更完整,自驱力也会更强。”王文静解释道,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他们有科研能力和教改意愿,但往往缺乏时间梳理教学逻辑,而备赛过程中的“思想碰撞”,能帮助他们快速完善教学能力。
科研与教学:让少数民族医药“走进”课堂
作为一名兼具科研与教学能力的教师,王文静始终坚持“科研反哺教学”。她深耕彝族医药研究,围绕彝族骨科用药获批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项目等,并获3项授权专利,而这些科研成果,都成了课堂上的生动案例。
“云南是骨病高发地区,彝族有一味单味药材,民间常用于治疗骨科疾病,它资源丰富、代表性强,很适合作为教学案例。”在讲解“结构解析”知识点时,王文静会以这味药材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波谱解析鉴定有效成分”“不同分析手段的适用场景是什么”;在讨论“质量意识”时,她会结合药材栽培、工艺优化的科研经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控制药材一致性”“如何平衡资源保护与利用”。
王文静认为,把科研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关键是找到“知识关联点”,不能生硬堆砌。为此,她带领年轻教师先梳理研究和研发过程中的每个节点,再对应到课程知识点。“比如关于天麻‘透过血脑屏障的成分鉴定’,既需定性分析明确物质基础,也必须充分考虑定量分析对于功效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并根据主要原则评价其适用性。复杂的逻辑只有转化成学生能懂的语言,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接受。”王文静讲述。
育人理念:欣赏每一点进步,点亮学子科研梦
“做科研很枯燥,尤其是化学实验,需要持续的高压投入。”在指导学生创新比赛、知识产权申报的过程中,王文静深知“激发兴趣”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她会先跟学生“打预防针”:“这个项目不容易,你要想好目标是什么,要克服哪些困难。”但同时,她也会通过“实时反馈”和“获得感激励”,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价值。
在指导学生开展“大创项目”时,学生多次实验失败后濒临放弃的困境,王文静全程跟进,不仅协助设计方案、推进实验,更以“实时反馈”帮学生重拾信心——如,将学生分离出的化合物谱图递到其手中,明确“这是你的成果”;待帮助其完成结构解析后,再引导学生反向讲解过程,既强化了知识掌握,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最终,两名学生不仅顺利完成项目,其中一人还在毕业后入职某著名企业,成长为质检领域的行业骨干。
王文静始终认为,科研是“越走越窄”的深耕,教学却是“越走越宽”的滋养。教师既要能灵活迁移知识、搭建课堂桥梁,更需敏锐捕捉学生的努力与进步,用及时反馈化解他们的挫败感。从教以来她指导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创新比赛、知识产权授权等50余项。
从初登讲台的“恐慌”,到如今成为教学改革的“领路人”;从简陋的实验室,到现代化的仿真教学平台,王文静用20年的坚守,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真谛。
当被问及未来的规划时,她笑着说:“还要继续完善虚拟仿真资源,把VR实验室建好,让更多师生受益;也希望能培养更多年轻教师,把‘云中精神’和教改经验传承下去。”这份对中医药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正让她在育人之路上不断前行,点亮更多学子的成才梦想。
来源:云南中医药大学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