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就业大家谈|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AI赋能绿色职教创新,拓展国际化就业新生态
2025-10-21 19:10:00
中国教育在线云南站
作者:

  从“智慧巡林”到“AI火情监测”,从“绿色技能清单”到“国际化就业拓展”,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正以数字化与生态化双轮驱动,探索AI赋能绿色职教的创新路径。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AI促就业,推动学生在智能时代的绿色产业中找准方向、展现作为,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林业类高质量就业体系。

问:学校今年就业指导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方向是什么?如何将育人理念融入就业指导?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 邹铠同:

  一、深耕绿色人才培育 构建多维就业生态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我们确立了三大重点方向:

  1、行业适配度提升:结合云南省"森林云南"建设需求,深化与高原特色林业、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校企合作,定向培养苗木繁育、智慧林业技术等紧缺人才,2025届毕业生行业对口率目标提升至78%。

  2、数字化就业矩阵:升级"云林就业"就业服务平台,集成AI简历优化、职业咨询等功能,目前已与62家生态企业建立实时岗位共享机制。今年入选全国“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就业试点院校培育单位”。

  3、创业孵化纵深发展:重点扶持林下经济、碳汇计量等特色项目,创业园在孵项目23个,学校“众创空间”获评2025年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其中学生创业项目“药苗农业”获评云南省创新大赛金奖并同时被评为“省级优秀创业项目”。并且各获得10万元的建设基金。

  二、育人导向的就业指导实践

  我们构建了"三维渗透"体系:

  1、课程渗透:在《职业规划与发展》、《职业素养》、《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4门课程中植入绿色生态理念,提高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引导学生理解职业的社会价值。在2024年和2025年省级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评选中,2门课程获评省级“金课”。

  2、实践渗透:在就业创业实践中,引导学生聚焦绿色产业,关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学校专门拿出1000多平米的商铺,支持学生作创新创业实践。

  3、服务渗透:学校成立的“树梦”生涯特色咨询室今年获评“云南省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以这个咨询室为依托,我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未来我们还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建立结合专业的特色咨询室,也为他们提供场地支持和培训服务。

问:在组织职业规划类竞赛(如大学生职规赛)方面,贵校有哪些实践经验?在以赛促学、以赛促就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 邹铠同:

  在组织职业规划类竞赛(如大学生职规赛)方面,我们学校是云南省首届职业规划大赛(职教组)的承办学校,连续两届活动职规大赛的“优秀组织奖”,省级金奖2项、银奖4项,国赛银奖、铜奖各1项,教学赛道获国赛“优秀奖”,省赛“银奖”。

问:面对“人工智能重塑职业结构”的趋势,您如何看待 AI技术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前景?贵校是否已开展相关实践或探索?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 邹铠同:

  ‌AI赋能就业指导:林业职教的实践与前瞻‌

  我们秉持 ‌“技术赋能、生态适配”‌ 原则,重点推进三方面应用:

  1、学校近五年来加强就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了‌智能人岗匹配系统‌、简历与岗位契合度秒级测评,个性化推送“绿色技能提升清单”。

  2、2024年11月开设AI技能的师资培训,2025年开设《AI创未来》的创新课程。结合云南林业特点,分析无人机巡林、AI火情监测等新技术岗位需求。

  3、建设多个‌虚拟仿真实训室,加强实习实训的投入,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

问.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贵校是否结合区位优势开展了国际化就业指导或海外就业拓展的相关工作?在推动学生“走出去”方面有哪些思考与实践?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 邹铠同:

  学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建设。通过国际人才培养、建设海外分校和培训基地等举措,培养留学生300余人。向越南、老挝、巴基斯坦3国输出专业、课程标准、培训手册22项,推动“云林标准”和“云林方案”向南亚东南亚输出。成功举办2025年中外人文交流友谊学院项目工作会。学校入选新一届“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荣获2024年教育部“中文联盟金牌合作机构”,获评中外办学评估“优秀”,在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暨产教融合博览会上获得“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成果优秀案例等5项成果。

责任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