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校长专访 || 杭州市湖墅学校校长郤玲亚:“被需要”是特教老师最大的幸福
2020-01-10 20:26: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人物名片

  郤玲亚,杭州市湖墅学校校长、书记,拱墅区特教中心副主任,杭州市名师、名校长,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习教授,中学高级职称。1990年南京特殊教育学校弱智教育专业毕业分配到湖墅学校,在培智教育岗位上任教30年,期间担任该校校长23年,参与浙教版生活语文编写,出版专著《培智学校个别化教育示例》、《培智学校正向行为支持系统的构建与运作》,主编出版浙江省地方教材《培智学校生活适应》一套。

  “特教老师的使命就是照顾、陪伴、引领、支持残障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特教是一份工作,养活我们,我们则以特教为事业。为了纯真、善良、可爱的孩子们,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

  ——郤玲亚

 

  “校”说新语 

  人生如“郤”

  释义:指人既要会演戏,当好自己生活的主角,该喜则喜、该悲则悲;也要会看戏,善于分清世间百态,凡事不必太认真。

  新意:在30年的特教生涯中,郤玲亚校长始终与湖墅学校并肩作战。她见证了学校从最初的两个特教班到如今拥有8500平方米占地面积的明亮校园;她也经历了经费难题、学生走失、外界怀疑、教学变革等重重艰难阶段。但这些,如今都成了她生命中最难忘的回忆。经历过磨练和成长后,湖墅学校在郤校长的引领下褪去稚嫩,逐步稳健成熟,书写了一幕幕专属于湖墅人的现实剧本。未来,她将始终如一耕耘在特教领域,与残障儿童及其背后的家庭继续共同书写美好的生命故事。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陈显婷 赵小倩)不少小学生在写关于“我的老师”的作文时,总会写到一句:我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善良又美丽。这句话虽然简单朴素,却道出了教师这个职业与母亲的同一属性——善良。

  今天这位跟我们聊起教育故事的校长,就是学生心中母亲的模样。这位校长名叫郤玲亚,在特殊教育领域,她的名字十分响亮。在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墅,有一所“特殊”学校——杭州市湖墅学校(以下简称“湖墅学校”)。这所学校成立于1989年,专门招收智商在70以下同时伴有社会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弱智儿童,郤玲亚就是学校的现任校长。

  湖墅学校集学前康复、义务教育和职前培训于一体,办学30多年来致力于为特殊孩子的未来撑起一把伞。这所学校的办学史可以说是郤玲亚的成长史。自1990年来到校任教,30年来她一直未曾离开。这其中,她有23年担任校长,操心管理、教学等一系列事务,也碰到了不少心酸、感人、有趣、温暖的故事。泡杯茶,坐下来听听吧。

  机缘巧合下踏入特殊教育的大门

  郤玲亚是临安人。1985年15岁的她初中毕业后,考上了杭州护士学校(中专),但毕业体检时发现了些小问题,无缘入校。当时,由于弟弟要读书、家里要造房子等各种因素使得家庭经济压力很大。于是她便开始纠结,“是要复读还是放弃直接读高中”,“我记得很清楚,我就坐在家里的长条凳上,不断地摇晃,不断地想,考虑了两个多小时。”郤玲亚说。

  在很小的时候,郤玲亚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非常清晰的规划。“我打算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然后出国留学。”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决定复读,同年下半年,她去做了小手术,安心复习准备来年的考试。
  1986年,中专开考前,师范类提前招考。当时在初中校长的建议下,原本并不打算当老师的郤玲亚走进了考场,“我不是不想当老师,只是在我的心里,很优秀的人才能当老师的。”直到现在,郤玲亚也这样认为。
  人生如戏,她竟然考上了。“紧接着,班主任就拉着我去面试了,但我体育项目没参加,这部分是0分,”当时郤玲亚心中一阵窃喜,这样应该录取不上了。然而,第二天录取通知书还是寄到了家里——郤玲亚被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南京特师”)录取了。“最终仍被录取,可能是因为我的舞蹈和美术功底比较好,当时我是学校舞蹈和音乐组的成员。”如今回忆起来,郤玲亚笑着说。
  
  正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郤玲亚踏进了特殊教育的大门。“从小就是小山村里长大的,想到能够到南京这个大城市学习和生活,心里还是很开心的。不过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愣了,专业竟是‘弱智教育专业’,这是我从没有想过的,”郤玲亚说,那个时候并没有选择权,所以说到底,“应该是特殊教育选择了我。”
  在南京特师四年的学习生涯中,郤玲亚对教她的专业老师们十分感激。那时候,特殊教育的发展还不完善,南京特师没有专业教材,为了让特教师范的学生学到国际上先进的知识和内容,老师们会把在国外讲习的材料全部带会来给学生当专业的学习资料,“班上的学生3人分成一组,每人将这些资料手写抄下,再汇聚成一本完整的资料。”郤玲亚说,老师们一心一意为学生的宝贵精神至今让她非常敬佩。
  “特教老师一专多能,什么都要会。”作为第一代科班出身的特教老师,郤玲亚深知特殊教育从业者需要的不仅是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各项技能,帮助特殊孩子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并拥有品质生活的人。
  因此,在校期间,郤玲亚学会了理发、手工制作、画画、舞蹈等,这为她后续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教多年后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当时我们班里有39名同学,目前留在特教及相关岗位上的只有13人,刚好三分之一。”郤玲亚就是这13人之一。1990年,她从南京特师毕业后回到了杭州。

  80年代,培智教育方兴未艾,作为全国先进地区之一的杭州在五个主城区分别建立了一所培智学校。她来到“挤”在贾家弄小学礼堂里的、只有2个班的湖墅小学(湖墅学校前身)报到,迎接她的是五位年长的女教师,以及小班的12名特殊孩子。在之后7年的任教时间里,这些小班的孩子和她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2个特殊孩子12种类型,他们除了都患有智力障碍外,也同时有别的问题。“小伟上学一个月不到,语文书就撕撕吃完了;小林每次迟到都翻窗而入;患癫痫的小华太兴奋让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我措手不及……”郤玲亚回忆说,虽然突发状况较多,但好在这一切都在她的意料当中。“我没有多想,每天除了上课,空了就做教具、做学具,出黑板报、策划运动会……”

  “那时,每周六下午我会带着学生去看电影、逛公园,但人们常常会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和孩子们,嘴里还嘟囔着,甚至质疑我是不是有问题。”郤玲亚说,外界之所以对老师和孩子投去异样眼光,是因为当时特殊教育还未被认识和理解。作为较早一批的特教人,郤玲亚有过不理解,但最终都坦然面对了。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人种、哪个时代,残障都是生命的常态。”这是从事特教工作30年来,郤玲亚最深切的感受。事实上,在特殊孩子的家庭中,大部分家长也都是普通人。她班上孩子的家长中有研究所人员、报社主编、公务员、个体户等,和普通学校没有任何不同。
  在访谈中,一张拍摄于2013年的8人合照让郤玲亚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这张照片上的人是我第一届的学生,大部分轻度智障,大的已经39岁,有5个已经结婚生子了。”郤玲亚回忆说,当时班上有个孩子很多动,每天中午睡觉都需要她抱着,每天如此。
  “有两个学生带着他们的孩子来看我时,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说不出的滋味。”郤玲亚说的这两人就是照片中笑得很开心的两个,一个是当年小班的文艺委员,一个是当年小班的班长。刚工作那几年,最让她最难以理解的就是残障人士婚后生育,因为会出现遗传问题,这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负担,“我宁可失业,也不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孩子。”
  可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长,郤玲亚对当初最不能接受的行为有了不同的看法。“在翻阅了大量有关残障人士婚后生育的文献资料及众多真实事件后,我突然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原来每个人都渴望生命得以延续,都希望享受天伦之乐。”郤玲亚说。
  她曾问过一个特殊孩子的外婆,“你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带外孙,多辛苦啊,当初问什么要让你女儿生孩子?”这个外婆的回答让她久久无法平复心情。外婆说,“孩子‘有没有’和‘好不好’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很重要。”残障人士生育后会将病症遗传给子女的概率不是100%,很多人都想赌一把。
  多年以后,她明白了,生命的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美好的人生,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我开心地看到这些生命在发生变化,这些生命在奔跑,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特教工作给予我的馈赠。”郤玲亚说。
  数次经历让她的爱越来越深沉

  1992年,湖墅小学迁址到了塘河新村5幢。当时三个单位同在一个幼儿园的校舍里,用一个“挤”字已经无法形容这里的情况了。在长期艰苦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影响下,郤玲亚不堪重负,打算辞职。也正在这时,领导想任命她为校长,“我的内心非常矛盾,因为我根本没想过要当校长,而且我就是个普通老师,也做不了校长。”此时的郤玲亚纠结万分。

  1996年,郤玲亚当了妈妈,看着可爱健康的孩子,她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欣喜。1997年,郤玲亚最终成为了湖墅小学的校长。她说,局长的两句话让她无法拒绝,“没有人天生会当校长,都是当着当着就像了、也会了;有任何困难和事情随时找我,我的电话24小时为你开机。”
  从老师到校长,这样“突如其来”的身份转变让郤玲亚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当了校长后我都不知道该坐在哪里,该跟这些老教师讲些什么。”当时,由于学校教职员工匮乏,她包揽了管理、教导、总务、后勤、人事等所有事务。尽管苦点累点,她心中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而教师待遇和教学设施由于资金紧张无法得到提升,却让她耿耿于怀。
  1998年,湖墅小学更名为湖墅学校,走上发展之路。2007年,浙江省对申请公用经费有了明确规范,郤玲亚说:“每年能使用的公用经费增加了,减小了学校的资金压力,我不用再为经费和老师的待遇发愁了。”这一年,湖墅学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利于学校发展的一切条件似乎都已具备,但郤玲亚依然愁眉不展——特殊孩子不断走失,让她几近崩溃。“至今我能清晰记得,一个暑假里走失过的就有8位,有些孩子过了一个暑假回来都不成人样了,太心疼了。”郤玲亚说,特殊孩子因为智力障碍等问题很容易做出意外动作,还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
  在郤玲亚的从教经历中,有差点被拐带去香港参与盗窃活动,而在上海火车站被解救回来的孩子;有多次走失,每次找回来都不堪人样的孩子;还有逃出校门,动员全体师生,翻遍大街小巷找回来的孩子.....每一次事件都惊心动魄,电视银幕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对郤玲亚来说却是亲身经历。
  孩子一旦走失,近的在超市里、小区里、马路口,远的祥符派出所、城站派出所,很多次都是动用公交、电台、派出所、全体老师,甚至是郤玲亚先生单位全体员工的力量来全城寻找。她说:“我每一次都是一边找一边焦急地擦眼泪,想着找到孩子后,回校马上给局长写辞职报告不干了,因为我没法想象孩子万一找不回来会是什么结果。”
  事实上,郤玲亚书面的辞职报告写过多次,但都默默地“躺”在抽屉里,一次也没上交。因为每一次经历都会加深她对特殊孩子和特殊教育的爱,她没法撂挑子不干。
  “被需要”是特教老师最大的幸福

  2008年,湖墅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推进个别化教育;2009年,探究以生活适应为核心的校本课程;2012年,迁址到位于余杭塘路138号的新校区,并重构三年职业教育;2015年,建立PBS(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行为支持体系支持体系,全面升级办学理念,提升教育质量;2016年,建立首个学前融合班……湖墅学校在办学30年中,每一次教育教学变革,都是在探索“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好教育”的实施路径。“用这30年对自己的特教生涯画一个阶段性句号,对于我来说非常有意义。”郤玲亚感慨地说。

  在郤玲亚看来,特殊教育要从孩子的特殊需求出发,以培养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遵循“小步子、大循环”的教育原则,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劳动生产的能力,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为此,湖墅学校将学生培养目标分为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四个阶段,用个别化教育与分层教学手段相结合,为每一位学生制定最适合的发展计划。“班级学生的差异性很大,比如我教的数学就分成了5个层次,并按照学生个人适应程度来布置作业。”湖墅学校六年级数学老师马玉娇说。
  湖墅学校办学30多年来,已有150多名毕业生,学校通过努力让所有毕业生在福利工厂、公疗站和居家等四级安置形式中得到了妥善安置,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在郤玲亚的引领下,湖墅学校建立了一支专业的特殊教师队伍,并成立了四个康复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每天给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康复训练。提起教师团队,郤玲亚充满骄傲地说:“我们湖墅的教师团队在浙江省特教领域都有一定影响力,很多新教师都是奔着湖墅学校温暖和谐的教师团队而来的。”
  在教师培养上,郤玲亚有着独特的见解,“特殊教育是个别化教育,教师的培养也应是个别化发展。”她说,湖墅学校每年会分梯次选进新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而且每个老师都会对自己进行SWOT分析,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自己的意愿制定5年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了“爱心、耐心、恒心,求实、敏学、创新”的教学风范。
  郤玲亚认为,特教老师的使命就是照顾、陪伴、引领、支持残障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特教是一份工作,养活我们,我们则以特教为事业。为了纯真、善良、可爱的孩子们,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郤玲亚说,"被需要"是特教老师最大的幸福。
  “一群人,一辈子,为了残障儿童未来的美好生活,你愿意么?”
  “我愿意!”

 我的校长我的校 

  学校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同,这要求老师本身的专业能力要很强。郤校长就是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特教老师,她不仅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作为学校带头人,还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任何阶段都十分用心,有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杭州市湖墅学校高职三年级语文教师 胡美芬
  除了有很强的教学实力外,郤校长还特别暖心,无论特殊孩子发生多棘手的问题,她都是以微笑的状态去解决、去安抚。慢慢的,我们也被郤校长温暖的力量所感染,对特殊孩子、特殊教育工作更加包容和坚定。
  ——杭州市湖墅学学六年级数学教师 马玉娇

我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早上到学校上烘焙课,平常还会在绿厨房学烧菜,现在已经会做南瓜饼、蛋糕和番茄炒蛋了。

  ————杭州市湖墅学校高职三班同学

  【记者手记】

  那是一个寒风瑟瑟的阴雨天,我们走进郤玲亚校长的接待室,扑面而来的是一阵咖啡香气和空调暖意。浅灰色的窗帘、淡米色的沙发、青绿色的茶具,无一不透露着她精致、素雅的一面。

  30年来的特教生涯,郤校长有了别人无法拥有的大气和平和。她一直说,自己是个“快乐的掘墓人”,她希望永远不再看到更多的特殊孩子,也希望更多的特殊孩子能被生活所优待。
  30年来特教人,20年来为人母。郤校长在无数次动摇中,最终选择了坚持,“温柔的坚持”就是她30年来特教生涯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微信图片_202012101545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