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招办面对面 | 招生规模有增,新工科求是班浙大教授领衔,入学后一年有2次机会转专业!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省内1589个席位等你选报!
2021-06-17 17:19: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2021年高考招生季来了。为满足浙江高考学子填志愿、选专业、选高校的需要,中国教育在线浙江高考帮“2021年招办主任面对面”栏目再次启航,向考生和家长传递权威的招生政策和报考信息。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招生办主任郑剑,他从多个角度出发,为考生和家长介绍学校概况以及2021年最新的招生政策,并提供中肯的志愿填报建议,我们一起来关注。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招生办主任 郑剑

点击查看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招生办主任面对面视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概况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前身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20年1月更名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浙江大学支持办学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以“省内一流,全国百强”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努力建设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型大学。

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办学理念:

  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

  发展思路:

  主要是依托浙大、立足宁波、放眼全球

  立足宁波:

  学校是由宁波市政府负责办学,紧紧扎根宁波大地,对接宁波产业,为宁波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提供强大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精准对接产业,形成优势特色学科;

  在人才培养方面,努力为政府、企业、高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留甬率在50%以上;

  在科研方面,结合宁波246主导产业,与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制度性合作。同时,与宁波各区县市全面深化合作,各类研究院。

  依托浙大:

  学校确立“省内一流、全国百强”发展目标,浙江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全力支持学校发展。学校作为浙江大学办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共享使用优质资源;充分利用“浙大文脉”优势,借助浙大平台、学科和人才等,支持学校快速提升发展;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学科延伸及溢出效应,实现人才互聘、研究互补、平台互用、资源共享。

  放眼全球:

  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实施教育国际化及合作伙伴战略,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日本、波兰、爱沙尼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51所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学术交流、师生互访等协议。

  其中,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联合举办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合作了17年;与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波兰国内大学排名前三)联合成立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波兰研究中心”;与波兰比亚威斯托克技术大学(波兰东北部规模最大的理工类大学)合作成立“中国-中东欧国际物流与服务学院”。建立多层次、多模式的国际交流平台,包括“3+1”本科双学位项目、“3+1”和“2+2”学期交换项目、暑期短期交流项目、本硕双学位项目,并设立对外交流基金,不断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宁波校区)与浙大宁理的关系

  为进一步深化长期、稳定、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2018年8月1日,浙江大学和宁波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共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2020年11月,学校成立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统筹宁波校区管理事务。

  宁波科创中心(宁波校区)是一个集科研与成果转化,研本教育于一体的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化校区。校区建设规划包括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宁波分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和浙江大学宁波国际合作(项目)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校区按照新的体制机制运作,各个“单体”既按照浙江大学的标准实行统一管理,又按照各自的办学定位和资源禀赋特色发展。校区将以宁波研究院建设为主体,以工程硕博研究生教育和工程实训为主线,将科研与产业化相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宁波建设成为浙江大学高水平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同时助力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转型提升。

2021年招生计划和特点

  围绕建设“省内一流、全国百强”高校目标定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校2021年招生计划安排情况如下:

  ▲ 一是招生规模稳中有升。2021年学校普通本科招生总计划2500,比2020年增加50名。其中省内计划1589名,省外911名。

  ▲ 二是招生批次逐步优化。2021年,浙江、河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8个新高考改革省份按照新模式招生,其他7个省份中有4个已列入本科一批招生,包括河南、广西、四川、安徽等省份,本科一批计划占省外总计划的近50%。

  ▲ 三是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和宁波“246”产业集群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方向,学校进行精准对接,对社会急需、产业急需的专业招生计划作了倾斜,同时根据全国新高考考生的选考情况,进一步优化了省内外招生专业结构。

2021年最新招生政策

  1.新工科求是班

  新工科求是班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具备创新实践能力、追求卓越的拔尖型工科人才。面向浙江省选考物理(其中报考生物工程专业的省内考生选考科目为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和省外本科一批线(高分优先投档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等)及以上的录取考生,选拔100-120人。

  求是班安排浙江大学教授领衔成立教学团队负责教学,求是班学生配备优秀专业导师全程指导,求是班学生的校设奖学金单列,享受出国(境)交流学习补助,还有机会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专业访问学习,顺利完成学业的求是班学生将拿到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宁波校区)新工科求是班荣誉证书。

  2.国际化特色专业(项目)

  我校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联合举办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行“3+1”培养模式,纳入普通本科招生计划。项目全方位借鉴国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引进美方原版教学大纲、授课方法和原版教材,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良好英语水平、多元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3.出国(境)交流资助

  学生在校期间可申请出国境交流的一般性资助。高考投档成绩达到普通类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的省内录取考生和高考投档成绩高出本科一批线(高分优先投档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等)40分(含)的省外录取考生,在校就读期间可获得一次出国(境)交流学习活动的专项资助。

  4.宽松的转专业政策

  学生在入学一年内有2次机会申请转专业(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除外),转专业时对省内考生的选考科目不作要求。高考投档成绩达到当地本科一批线(高分优先投档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等)的录取考生转专业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在课程、专业、产业(行业)三个层面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相关成果于2014年、2016年两次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各专业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校目前拥有“十三五”省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项,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2个。

  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立项,受益面超过50%。近五年获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近2400项,获国家、国际奖项数近800项。ACM参赛队进入全球总决赛,在120支全球参赛队中排名第41位,并被评为感动宁波高校十大人物学生团队;连续6年获得国际红点设计概念奖,获得2018年红点亚太最佳大学第12位(2015年第10位);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2项。

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建立了贯穿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优秀毕业生考取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和知名大学研究生;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15%以上,部分专业接近40%;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家海洋局、中国海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石化、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百度中国、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事业单位。

资助体系情况

  学校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退役士兵学费减免、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多维度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1.国家、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省政府奖学金每人每年6000元。

  2.校设奖学金,包括“求是”奖学金: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奖励金额为10000元/人。学业奖学金包括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集体奖学金包括先进班级、文明寝室奖学金等等。

  3.资助类:包括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还设立8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为困难生减轻家庭负担提供良好机会。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学校专门开通报到的绿色通道。此外,还设有应对学生本人或者家庭突发状况的临时困难补助。

招生咨询渠道

  请考生们记住学校官方招生咨询方式:

  1.咨询电话:0574-88229100

  2.官方咨询的QQ:800049001

  3.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招生在线(nit_zs)。

△ 招生官方微信


△ 招生官方QQ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