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温科院创新培养农创客尖兵人才:“茶十代”用一叶茶撬动富民链
2025-04-23 15:03: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陈梦翔 王茜茜)一片叶、多座城、一条链。毕业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90后高职生李前华,是“茶十代”,怀着一份绵长的“茶情”、一个执着的“茶梦”、一颗朴素的“茶心”,诠释着茶香四溢的人生。

  他也是“兴农人”,10多年来跑遍了近千个大小茶山,串起“茶业链”,带动10个村庄走上致富之路,创造近一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近期,他还入选了浙江创新创业典型人物。

  茶情:“一杯茶”到哪代都不能断

  来自福建省安溪县的李前华,出身茶业世家,先祖李来观制作的“清朝年间宫廷指定用茶”、标价1斤108万元的“李金登大师茶”等,都让他对茶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与认识。他几乎是在茶园里长大的,从小就跟父母参与茶叶的采摘、制作,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包揉、烘干等这些传统制茶工序都能信手拈来。

  “成年后的那三年,茶行业的销售额增长率达到了12.5%,而我们家族的增长率却只有4.5%”,面对家族“有名茶、无名牌”的窘境,李前华毅然选择走上“茶道”。“这份手艺到我这代,不能断”,李前华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在“茶叶消费时代”,普遍的茶企品牌建设跟不上,产品创新不够、销售渠道没有打通、经营模式老旧等都限制了茶企发展。

  后来,带着振兴家族茶业的使命李前华,选择位于创新热土温州的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求学。

  “茶梦”:挑起“一片叶”的硬担子

  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李前华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求学期间,一到周末假期,他就一头扎进各种茶博会活动,与业内人士交流;一放寒暑假,就去各地找茶商和茶农,向他们请教学习,如海绵一样疯狂吸收茶知识。

  “很累,很充实,很有成就感”,回想那段时间,李前华立足家乡茶,组建团队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在浙江大学茶博士董占波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研发了将金华佛手和武夷大红袍结合的茶叶新品——“香橼红袍”,仅两个月时间售出新茶300多斤。他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与创业大赛,利用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结合自身对安溪茶文化的了解,将安溪传统城镇茶文化、现代都市茶文化、农场茶文化、传统乡村茶文化等展现得淋漓尽致,逐渐向“农创尖兵”的转型发展。

  从爱茶叶到爱“茶业”,毕业后,李前华成立温州市瑞草堂茶业有限公司,创立“传工”品牌,并逐渐形成“3+1”经营模式,以“禅文化茶庄园”“会心体验茶旅”“私人定制茶苑”为特色,以“香橼红袍”为核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经营,现拥有平台用户数超100万,2023年销售总额超2000万元。与此同时,他不忘学习钻研,携手公司团队展开技术研发,累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

  “大家喝的每一口茶,都是我们制茶者一点点‘熬’出来的。这个过程很像我们做企业”,在“传工”品牌全面推广的同时,李前华不忘精进自身技能,师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王艺生,先后取得国家高级茶艺师、评茶员,斩获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王赛金奖,创业事迹入选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实践优秀案例。

  茶心:10个村庄,7000人有了“茶饭碗”

  李前华一路执着茶传播,在自己的产业走俏的同时,作为温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员,他也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积极联动政府和社会,组织各类的茶文化公益活动,每年坚持义卖茶叶,开展免费的茶文化知识授课培训、青少年茶文化研学等活动,累计覆盖人数10000余人。同时,李前华还参与主编教材《涉农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力求通过各种方式为更多的人普及茶文化,将农匠精神传递给青年一代,展现“新农人”的作为与担当。

  吃上“茶叶饭”,也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路,“一直以来,我都视茶农为合作伙伴,带他们过上好日子,”李前华说。他创新优化传统茶产业链的供销环节,定点高价收购茶青并代为加工,依托茶叶加工的发明专利技术,实现好茶青到好茶的转化。

  近年来,立足新兴电商、新媒体营销模式,他积极贯彻“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发展理念,以“旅游+茶产业”的思维创新茶旅游产品,依托现有茶园,整合现有茶场和品牌,建设现代茶产业园,实施“电商助建公益计划”,共享溯源系统和智能客服技术,助力茶农茶企搭建电商平台17家,有效解决多个村庄茶叶滞销的问题,帮助茶农实现自销723.4万元,带动就业7000余人,带动创业50余人,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600余人,间接带动物流、包装、销售等行业就业4400余人,带动全国10个村庄走上致富之路,由“富民之业”变“振兴之业”,实现了多个地方的“山乡巨变”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