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基层治理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立足地方高校使命,创新构建“三实三全三评”人才培养体系,将价值引领、实践赋能与科学评价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基层治理人才自主培养的特色路径,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输送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新时代基层治理生力军。
三实铸魂,筑牢治理人才价值根基
压实思政教育,强化基层岗位认同。加强学生党建和政治引领,打造“行走的党课”“红领计划”等品牌活动,组织学生赴基层一线开展沉浸式教育。近年来,超40%学生党员毕业后主动扎根中西部和浙江山区基层,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
夯实课堂基础,传授基层治理知识。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学院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以浙江数字化改革、“最多跑一次”等本土治理实践为蓝本,建设自主教材体系。近5年学院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出版教材5部。
抓实实践育人,锤炼基层治理能力。构建“认知-体验-创新”三阶递进实践体系,年均组织400余人次赴校外实地参访,连续21年开展暑期集中实习,年均组建20余支学生团队赴全国开展基层调研,学生参与撰写调研报告300余篇,73篇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
三全育人,构建育人生态共同体
全员协同育人,凝聚基层治理多元主体合力。整合“高校+政府+社会组织”资源,与嘉兴市秀洲区纪委监委、杭州市拱墅区委区政府等共建实践基地,配备校外导师,形成由“党政领导班子+专业教师+本科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优秀朋辈”构成的学生成长护城河。
全程贯通育人,衔接基层治理能力成长链条。聚焦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全周期,设计“筑基启航-浸润成长-淬炼致远”三阶段育人框架。新生开学典礼暨始业教育构建新生“天下为公”精神图谱;依托“中国红”历史文化节、“仁和午餐会”“问道学堂”“五个一工程”等品牌活动培养基层治理核心素养,激发投身基层公共服务的热情;毕业阶段将学位授予仪式与“清廉奉公”主题宣誓深度融合,深化职业伦理建设,强化使命担当。
全域融合育人,拓展基层治理实践多维场景。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维度育人场景。创新“案例教学+学科竞赛”模式,将基层治理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与竞赛课题;成立“公管00后talker宣讲团”,推动专业知识向基层治理效能转化;与杭州市望江街道共建实践基地,创新模式获央视专题报道。
△ 代表性学生团队获奖项目证书
三评促效,激活育人质量新动能
指标评价体系化,量化基层治理核心素养。围绕公共精神、家国情怀、廉洁意识、社会责任四大培养目标,构建基层公共治理人才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贯穿课程考核、实习评价、毕业论文等全环节,适配基层治理场景的复杂性与时代性需求,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可量化、可追踪。
过程评价动态化,记录治理能力成长轨迹。建立“基层治理能力成长档案”,聚焦四大基础能力和五大扩展能力,形成“4+2”基层治理能力成长矩阵,记录学生从知识内化到实践应用到高阶反思的全链条表现。
社会评价实效化,追踪基层用人单位反馈。联合地方组织部门、乡镇街道等用人单位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对毕业生“政策落地成效”“群众满意度”“廉洁履职表现”等开展周期性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培养方案修订。毕业生满意度、母校推荐度均超90%,基层服务能力获100%认可。
扎根中国大地,书写基层治理的青春答卷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三实三全三评”人才培养体系为支点,推动人才培养与基层治理需求同频共振。学院院长吴结兵表示:“我们将始终坚守‘育治理英才、助基层善治’的初心,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青春动能。”
如今,从乡村振兴一线到社区服务前沿,从政策研究机构到纪检监察岗位,学院毕业生正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难题,在广袤的基层舞台上谱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 2022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闫思思
毕业后主动扎根边疆基层,
现为西藏自治区比如县香曲乡玛热村大学生村官(右一为闫思思)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