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工业遗产的文化新生 浙大城市学院实践团为杭州工业遗产活化献智
2025-08-01 16:12: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编辑 邱彬鑫 通讯员 李朵)近日,浙大城市学院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杭州市工业遗产地开展专题调研,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创新路径。团队以“工业遗产安全智能保护与文化传承路径”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技术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青年智慧。  

  工业遗产焕新:从“生产车间”到“文化地标”  

  在武林之星博览中心,曾经的杭州制氧机厂厂房已变身为融合体育、商业、文创的多元空间。团队成员详细考察了建筑结构安全状况,记录下厂房改造的细节。“这些九米层高的空间既保留了工业风貌,又赋予了新功能,是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杭州会展集团王悦向同学们介绍道。

  大运河1986文创园内,由蓄水塔改造的咖啡店成为网红打卡点。实践团队走访了园区内的非遗工坊、国潮品牌等新兴业态,深入了解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安全考量。“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老厂房通过结构加固、消防升级等措施,既保留了工业特色,又确保了使用安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胡澍宁说。  

  针对工业遗产普遍存在的老化问题,实践团队提出了“智能监测+预防性保护”的方案。在杭州丝绸厂166文化创意产业园,团队建议采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结构的温湿度变化。在新四军被服厂旧址,他们提出利用无人机进行定期巡检。  

  文化传承:让工业记忆“活”起来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特别注重挖掘工业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在新四军被服厂纪念馆,同学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在武林之星博览中心,他们记录了杭氧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  

  “这些不仅是建筑,更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带队老师朱萍表示,团队计划将这些素材制作成数字档案,并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

  此次社会实践累计收集有效问卷657份,形成调研笔记2万余字,调研期间,团队还曾到杭钢公园、拱宸桥、大河造船厂、胡庆余堂、都锦生织锦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考察。

  “作为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能用专业知识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成员潘辉亮说,后续团队将完善调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实施方案,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议。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