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学衔接班涌现,是教育的问题吗?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南方周末报道,暑假一些辅导机构推出了针对准大学生的高(中)大(学)衔接班,主要以数学、物理与英语为主,其市场的噱头则是不要输在“大学起跑线”上。
知道有幼小衔接班,小升初衔接班,初高衔接班,第一次听说“高大衔接班”。根据报道,这种培训班并非第一次出现,近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市场,也就是说,刚刚结束高考,甚至还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们,就开始了新的一场教育“内卷”。
如果说此前基础教育的各类培训班的涌现,有中高考的因素的话,那么现在已经考上大学了,为什么还要上辅导班?还要提前学?
这个板子恐怕不能再打到中高考身上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
表面原因,还是来自家长的教育焦虑:希望孩子能在大学顺利拿到好成绩,拿到好的GPA,继续卷研究生或其他。背后的道理则很简单:社会竞争的前置,社会竞争的加剧。
以前精英教育时代,有大学文凭,就意味着体面的工作。但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大家都有一个文凭,这时有一个文凭,甚至是一张著名大学的文凭,也未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于是大家不得不开始再卷学历,比如硕士、博士,还有其他各种技能、证书,期望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但这是教育的问题吗?
其实中高考在内导致的所有教育内卷,背后都是社会竞争的前置,并非中高考本身,也并非一个教育问题。社会竞争越激烈,教育的内卷也就越激烈。这和教育界所崇尚的芬兰教育是一个原因。
芬兰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去功利化。能去功利化,核心原因是其社会发展是去竞争化的。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下,上班与不上班差异不大,社会全面去了竞争,于是绝大多数人满脑子想的都是我喜欢什么,我想干什么。很多人上班不是谋生,是实现某种价值或理想。教育上自然就遵循了最理想的状态,无论是教授者还是学习者。
但显然,我们学不了,至少在很长的一个阶段里。
还有就是文化传统,即对孩子的重视,变成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与高期望,背后则是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高期望。因此,中国人无论到了哪里,都在“卷”,即便到了美国,还是在上辅导班,还是在追逐名校。背后还是出人头地!
但这个传统,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否定,恰恰也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怎么办?似乎无解。
但高大衔接班的出现,再次提醒一些人,不要动辄都把板子打在中高考身上,打在教育身上。折腾中高考,并不会解决我们遇到的教育问题,比如教育负担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背后,都是社会问题的前置与映射,也是文化传统带来的难题。
本文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