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青春力量赋能梯田共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子践行“两山”理念助振兴
2025-08-07 15:49:00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通讯员:夏添)近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梯田织锦・云起振兴”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梅源村,围绕“梯田+”主题,通过政企座谈、生态调研、文旅寻访等实践活动,探索生态文旅驱动山区共富的有效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走近政企协同解码振兴路径

  实践队与崇头镇政府、梅源村村支书开展专题座谈。“梯田风光虽好,游客却多是‘一日游’,留不住人,民宿、餐饮等业态自然难以盘活,村民增收渠道也就打了折扣。”崇头镇镇长坦言。

  座谈中,实践队详细梳理了云和梯田景区的发展现状:民宿经济业态单一、景区运维模式待优化、非遗文化IP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清晰,“过路不留宿”与“文化IP薄弱”两大痛点被精准提炼。

  “以前咱村靠香菇吃饭,采收季全村都围着菌棒转,但后来市场饱和后价格跌得厉害,转型迫在眉睫。”梅源村村支书杨恒平跟实践队员们讲述转型历程时,眼中满是感慨,“2018年试水民宿,没想到夏天就一房难求,这才摸到了文旅经济的门道。”他还分享了村内民宿业态构成、开犁节等节庆活动的延续创新,以及数字化垃圾分类的治理经验。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广为人知,这里则是‘一片梯田激活一个村庄’,这样的实践太有价值了。”实践队队长刘辉表示,若能提炼云和梯田的发展经验,或将为全国同类梯田生态区提供可借鉴的共富样本。

生态文旅挖潜:从“观赏”到“体验”的升级探索

  在云和梯田景区,实践队同步开展生态研学与游客需求调研。队员们实地考察梯田生态系统,分析水土保持技术与人文景观的协同机制,系统采集植被、水源等基础数据。同时,通过随机访谈与问卷调研,精准捕捉游客对景区自然景观的体验反馈。

  “梯田确实壮观,但总少了点互动感。要是能让孩子体验下插秧,这趟旅程就更完整了。”来自江苏的游客放下相机,向队员们道出了对深度体验项目的期待。这样的反馈并非个例,多数受访游客表示,除了观赏梯田风光,更希望参与农耕体验、民俗互动等活动。

  带着一手调研数据,实践队着手设计梯田景区文旅活动优化方案,为精准提升旅游业态、满足游客多元需求提供了扎实依据。 

非遗活化赋能:让传统文化成为共富“活水”

  深入畲族村落,实践队将目光投向非遗活态传承,探寻传统文化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密码。在畲族阿婆的院子里,几匹刚织好的苎麻彩带格外醒目。“这彩带束腰透气,夏天干活最舒服,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阿婆笑着介绍。

  “以前姑娘出嫁,都要亲手织这样的彩带当嫁妆。”阿婆坐在院中的木凳上演示编织全过程,她举起刚织好的一小段,眼里带着笑意,“你们年轻人愿意看、愿意记,这手艺就丢不了喽。”演示结束后,阿婆取出两套凤凰装,邀请队员试穿体验。这些鲜活实践,为探索非遗技艺与文旅产业的融合路径积累了珍贵素材,让传统文化真正转化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

  “践行‘两山’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是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本次实践贯穿生态、经济、文化三大模块,为学生理解共富路径提供了生动课堂。下一步,实践队将持续转化调研成果,与崇头镇、梅源村深入对接,以“梯田+”生态文旅为抓手,续写提升乡村共富水平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思远 胡熙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