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赵蕾 周衍彤)“明德笃学、抱朴守真,崇实创新、经世济民……成‘完全之人物’,写无悔之青春!”近日,浙江财经大学举行“一生一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启动暨文华创新学院2025级本科生入院仪式。据悉,该校从2025级新生起,浙财大全面启动“一生一方案”人才培养体系。

"一生一方案"启航:数智赋能 重塑人才培养新范式
仪式上,浙财大党委书记、校长,文华创新学院院长魏江以及浙财大副校长董进才,与财税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数科学院等负责人共同浇灌象征育人希望的“成长之树”,这标志着学校以“K+MAQ”型人才画像为牵引的“一生一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正式启航。

魏江还为“数智法学”“数智会计”“智能金融”项目主任李占荣、何贤杰、陈荣达颁发聘书。李占荣与何贤杰以项目主任身份,给三个“铁三角”项目团队的8位成员颁发聘书。

据介绍,“一生一方案”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通过数智技术赋能、项目制重构和组织机制创新,实现从“批量生产”到“因材施教”的根本性转变,是学校培养“K+MAQ”型人才的重要改革实践。
具体来说就是,从“岗位画像”切入,校准教育与社会需求接口,让“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人”与“学校培养什么人”形成对应。
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过程中,文华创新学院与浙财大会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财税学院、经济学院与数科学院,共同基于行业与社会需求绘制出12个岗位画像,聚类成12个项目(方向)。将品德(M)、素质(Q)、通用能力(A)相关课程在学校平台统一建设,将系统知识(K)、特色能力(A)的相关课程由项目团队建设,最终形成“平台+课程包”的统一课程体系。
董进才表示,“一生一方案”是学校应对数智时代挑战、打破人才同质化培养困境的重大改革,旨在推动教育从“批量的预设供给”走向“需求导向的个性定制”,从“知识灌输”走向“能力建构”,从“就业导向”走向“终身发展”。
他表示,新生要激发“海纳百川”的求知热情、涵养“进德修业”的深厚情怀、锤炼“千磨万击”的实践锐气、秉持“慎终如始”的持守之心,努力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浙财金生”“文华金生”。
浙江天平审计集团的董事长余俊仙作为项目实践专家代表发言。她表示,将倾力支持“一生一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行业洞察与实践智慧。
王凯斌、郑迅、鲁越源等三位优秀文华“金生”分享了各自成长故事,激励新生勇于追梦、不负韶华。
魏江开讲"开学第一课":在时代坐标中 锚定青年使命
仪式上,魏江以《以“浙财人”名字去改变中国》为题,给文华创新学院2025级本科生上了一堂思想深刻、视野开阔的“开学第一课”。他以历史为经、以时代为纬、以使命为梭,引领学子们穿梭于历史与未来之间,共同探寻时代坐标下的个人使命与担当。
“我们要培养的是20年后中国财政、金融、经济与社会领域的中流砥柱,而不是只会填表的‘工具人’。”魏江的话赢得满场喝彩,现场掌声雷动。他回顾了500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16次超车事件并表示,“当前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阶段,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面对“00后”普遍把“上岸”“考公”“买房”设为人生终点的现象,他用排比反问:“大学难道仅仅为了就业?学生毕业了难道就为了赚钱?这样有何意义?”问题如鼓,重锤击心,报告厅内,呼吸可闻。魏江强调,高校教育最忌把学生“工具化”,而要帮学生在教育中找回“人的价值”。
魏江通过15000/400000点明浙财学子在全省高校学生中的坐标与分量,并展望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科学中心与创新中心”。他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将个人身份与学校发展、国家命运紧密联结,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
“追求幸福就是追求至善,要感恩每一个人、感恩时代、感恩国家。”魏江指出:“一个人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的真谛。这种幸福是精神的富足,是至善的境界,不仅要感恩父母、老师,更要感恩日益繁荣昌盛的国家和这个伟大的时代,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个人的成长空间和无限可能。”
现场,魏江还朗读了自己写于2013年的词《水调歌头·初秋》:“初露上窗台,孤星伴秋夜……夙愿凭我谁,梅鹤孤山边。”低沉的嗓音在回荡,余韵悠长。他鼓励同学们要在“论研究、为学说、观世界”中找准定位,让浙财成为“使命驱动的大学”,让浙财人成为“有光照亮的群体”。
在场学生表示,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讲述,让他们摆脱了高考后的迷茫,对“浙财人”这个身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一位学生说:“魏老师让我们看到,我们不仅是万余名学生中的一员,更是未来中国建设者中的关键一分子。”学生王宇激动地说:“这一刻,我突然明白,‘浙财人’不是校徽上的烫金文字,而是要把‘小我’融进江河山川,把‘大我’写进日月星辰。”
25数智法学班梁尹同学难掩激动:“魏老师那句‘文华创新学院是充满人文情怀的学院,法学、会计、金融都是人的学问,我们要承担起人的责任与担当’,如明灯般触动了我,我们要成长为未来中流砥柱之人物!”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