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备考 - 自考问一问

29768 教育伦理学(高纲1746)

2025-07-0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高纲1746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768教育伦理学南京师范大学编(2018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I、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教育伦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设置该专业课程的自学和考试,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考试者对当代教育伦理学基础理论的掌握,以及将教育伦理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与提升教育伦理素养的能力。教育伦理学,是以研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伦理关系,从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新兴学科。是教育科学与伦理科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是:了解教育的伦理基础;了解教育伦理的核心范畴;了解教育目的的德性、教育管理中的伦理、教学道德、教育中的人际伦理以及家庭教育伦理;了解教育伦理评价以及提升教育修养的能力。1、通过对概论部分的学习,了解教育伦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状况。2、通过对教育的伦理基础和教育伦理核心范畴部分的学习,了解教育劳动的德性和教育的伦理精神。掌握教育的人道、教育的公正以及教育的理性等基础理论。3、通过对教育管理伦理、教学道德、教育中的人际伦理以及家庭教育伦理的学习,了解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政策制定以及执行的德性;了解教学道德的内涵与向度;了解师生伦理和同事伦理规范的合理性根据以及家校伦理的调适要求。4、通过对教育伦理评价以及教育道德修养的学习,了解教育伦理评价的内涵、原则、标准与依据;了解教育道德修养的意义、目标、内容以及途径和方法。增强践行教育伦理原则的自觉性,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优良的伦理素养、高尚的职业品行的人民教师。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概论[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与类型以及教育伦理学的发展趋势等内容,在宏观上对教育伦理学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第一节 教育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美国、日本、前苏联对教育伦理学的研究二、我国对教育伦理学的研究三、教育伦理学形成的原因第二节 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关于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二、本书对教育伦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第三节 教育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与类型一、教育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二、教育伦理学的研究类型第四节 教育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一、关注教育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二、关注教育伦理学基本原理的完整结构三、关注现实教育中的伦理矛盾做出富有道德价值的评价和引导四、进一步探索中外教育伦理的发展根基和历史的逻辑联系[考核知识点]1、教育伦理学形成的原因2、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3、现实教育中的伦理矛盾[考核要求]一、概述1、识记:教育伦理学的的概念。2、领会:教育伦理学和教育学、伦理学之间的关系。3、应用:分析教育伦理学形成的原因。二、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识记:关于教育伦理学研究的三种伦理关系的要点。2、领会:教育伦理学研究的三种伦理关系的相互联系。3、应用:结合教育实践,选择关注一种伦理关系的研究。三、教育伦理学的研究类型1、识记:简述研究类型。2、领会:四种研究类型的内涵。四、教育伦理学的发展趋势1、领会:教育伦理学研究中涉及哪些重要问题。2、应用:分析现实教育中的伦理矛盾。第二章 教育的伦理基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伦理研究何以可能与必要的问题。从教育起源于人类“成人”的需要,掌握教育的伦理内涵与教育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了解教育劳动在劳动对象、劳动形式、劳动工具、劳动时空、劳动产品等诸方面不同与其他社会劳动的特殊性,认识教育是一项具有丰富道德内涵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把握其教育伦理精神的内涵。[学习内容]第一节 教育起源的德性一、“教育”的词源学分析二、教育起源于人类“成人”的需要第二节 教育劳动的德性一、教育劳动的对象与教育道德二、教育劳动的形式与教育道德三、教育劳动的工具与教育道德四、教育劳动的时空与教育道德五、教育劳动的产品与教育道德第三节 教育的伦理精神一、自由精神二、民主精神三、科学精神四、人文精神[考核知识点]1、教育劳动的对象与教育道德2、教育劳动的形式与教育道德3、教育劳动的工具与教育道德4、教育劳动的时空与教育道德5、教育劳动的产品与教育道德6、自由精神7、民主精神8、科学精神9、人文精神[考核要求]一、教育起源的德性领会:教育起源于人类“成人”的需要二、教育劳动的德性1、识记:教育劳动的概念;教育劳动对象、形式、工具、时空、与产品的概念。2、领会:教育劳动对象、形式、工具、时空、产品的特点与教育道德的关系三、教育的伦理精神1、识记: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概念。2、领会: 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第三章 教育伦理的核心范畴[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伦理的三个核心范畴人道、公正、理性的概念、含义、历史演变过程,各自在教育中的主要体现,以及当前中国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尝试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学习内容]第一节 教育的人道一、人道的含义二、人道的表现方式三、教育的人道第二节 教育的公正一、概念简析二、教育中的公正第三节教育的理性一、理性的含义二、教育中的理性[考核知识点]1、教育的人道2、教育中的公正3、教育中的理性[考核要求]一、教育的人道1、识记:人道的概念。2、领会:人道在教育中的体现。二、教育的公正1、识记:公正概念。2、领会:公正在教育中的体现。三、教育的理性1、识记:理性的含义。2、领会:理性在教育中的体现。第四章 教育目的的德性[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并以理性和人道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的德性进行分析。[学习内容]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演变一、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教育方针三、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四、现行教育方针第二节 教育目的中的理性一、教育目的的话语权与教育理性二、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性第三节 教育目的中的人道第四节 教育目的的发展倾向一、厘清教育目的的话语权二、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考核知识点]1、教育目的的话语权与教育理性。2、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性。3、教育目的中的人道。4、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5、教育目的德性的主要体现。[考核要求]一、教育目的中的理性1、识记:教育目的的含义。2、领会:教育目的的话语权与指导思想中的教育理性。二、教育目的中的人道应用:使用人道理论分析现行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发展倾向领会:完善教育目的的话语权以及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第五章 教育管理伦理[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当下中国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体制与教育政策这三个教育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应的改善策略。掌握对教育管理进行伦理的评价的方法,运用评价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的伦理品质。[学习内容]第一节 管理体制的德性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二、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伦理问题: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三、地方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全国统一人才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四、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第二节 教育投资体制的德性一、我国现行教育投资体制二、现行投资体制导致的伦理问题第三节 教育政策的德性一、教育政策的理性分析二、教育政策的公正三、政策改进建议[考核知识点]1、管理体制的德性。2、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伦理问题:权利与义务的平衡。3、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4、教育政策的公正。5、政策改进建议。[考核要求]一、管理体制的德性l、识记:管理体制的内涵。2、领会: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伦理问题:权利与义务的平衡。3、应用:结合实际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二、教育政策的德性1、识记:教育政策的内涵。2、领会:对教育政策公正的分析及改进。第六章 学校行政管理中的道德[学习内容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当前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理解并掌握学校管理的伦理基础与伦理的管理功能以及学校管理伦理化的实现途径。[学习内容]第一节 管理与道德及其对师生发展的意义一、管理与道德二、人本管理对师生发展的意义第二节 当前我国学校行政管理中的道德问题一、学校行政管理范式过分理性化和物化二、学校民主管理机制缺失三、学校行政管理者的道德失范现象第三节 学校行政管理伦理化的实现途径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建立民主参与式的管理体制三、校长伦理建设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考核知识点]1、管理与道德。2、人本管理对师生发展的意义。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4、民主参与式的管理体制。[考核要求]一、管理与道德及其对师生发展的意义领会:为什么说学校行政管理和伦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当前我国学校行政管理中的道德问题应用:结合教材内容反思学校行政管理中的道德问题。三、学校行政管理伦理化的实现途径1、识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民主参与式的管理体制。2、领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及其对师生发展的意义。3、应用:能够从实践中找出支持本节理论的实例。第七章 教学的道德[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教学道德。掌握教学道德包括外生道德和内生道德两个向度的内涵。反思当代教学制度和教学过程存在的道德困境,如何在“生态式管理”观念下进行教学制度改革以及让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从而提升教学制度和教学过程的道德水平。[学习内容]第一节 教学道德的内涵一、教学道德的概念二、教学道德的内涵第二节 教学道德的向度一、教学道德的两个向度:外生道德与内生道德二、教学的外生道德:人道、平等、自由三、教学的内生道德:发展、合作、自主第三节 教学道德的现实反思一、教学过程的道德困境与期待二、教学管理制度的道德困境及改造[考核知识点]1、教学道德的内涵。2、教学的外生道德:人道、平等、自由3、教学的内生道德:发展、合作、自主[考核要求]一、教学道德的内涵1、识记:什么是教学道德。2、领会:分析其教学道德的内涵。二、教学道德的向度1、识记:教学外生道德的概念、教学内生道德的概念。2、领会:教学外生道德:人道、平等、自由的内涵。教学内生道德:发展、合作、自主的内涵。三、教学道德的现实反思应用:分析工业化管理和生态式管理的不同, 评价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伦理建设.第八章 教育中的人际伦理[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如何分析教育中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的特点及其伦理调适的规范及其根据。[学习内容]第一节 师生伦理一、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一般分析二、教师处理与学生关系时行为之应然第二节 同事伦理一、教师集体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二、教师处理与同事关系时道德之应然[考核知识点]1、师生关系的特点及矛盾冲突的原因。2、处理与学生关系的道德规范。3、信守尊重同事的道德规范。4、处理好工作中的竞争和协作的关系。[考核要求]一、师生伦理1、识记:师生关系的特点。2、领会:教师处理与学生关系时的道德要求。二、同事伦理1、领会:教师集体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2、应用:教师处理与同事关系时的道德要求。第九章 家庭教育伦理[学习内容和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析把握目前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关系的现状;掌握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学习内容]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伦理分析一、家庭教育的意义二、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三、家庭教育之应然第二节 家校关系的伦理调适一、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一般分析二、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要求[考核知识点]1、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独特意义。2、分析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实施家庭教育的科学路径。4、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的特点。5、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要求。[考核要求]一、家庭教育的伦理分析1、识记:家庭教育的概念。2、领会:家庭教育的意义。实施家庭教育的科学路径。3、应用: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二、家校关系的伦理调适1、领会: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要求。2、应用:分析教师与学生家长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第十章 教育伦理评价[学习内容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伦理评价与伦理评价、教育评价的不同之处;怎样有效地开展实质性的教育伦理评价;其促进、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意义。[学习内容]第一节 教育伦理评价的界定一、教育伦理评价的哲学方位二、道德评价、教育评价与教育伦理评价第二节 教育伦理评价的内涵一、教育伦理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二、教育伦理评价的类型第三节 教育伦理评价的原则一、责任原则二、目的性原则三、主体性原则四、发展性原则第四节 教育伦理评价的标准一、教育伦理评价的一般标准二、“至善”教育伦理评价的最高标准三、教育伦理评价的具体标准第五节 教育伦理评价的依据一、关于教育伦理评价依据的争议二、动机、实践态度、行为手段、效果统一论[考核知识点]1、教育伦理评价的内涵。2、教育伦理评价的原则。3、教育伦理评价的具体标准。4、正确理解教育伦理评价依据中的“动机与效果之争”,“目的与手段之争”。5、正确应用动机、实践态度、行为手段、效果统一论。[考核要求]一、教育伦理评价的界定1、识记:教育伦理评价的概念。2、领会:道德评价、教育评价与教育伦理评价的区分。二、教育伦理评价的内涵领会:教育伦理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教育伦理评价的类型。三、教育伦理评价的原则领会:责任原则、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的内容。四、教育伦理评价的标准1、识记:教育伦理评价标准的概念。2、领会:教育伦理评价的具体标准的内容。五、教育伦理评价的依据1、领会:理解教育伦理评价依据中的“动机与效果之争”,“目的与手段之争”。2、应用:在教育评价中尝试应用动机、实践态度、行为手段、效果统一论。第十一章 教育道德修养[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教育道德修养的意义,设定教育道德修养的目标,完善教育道德修养的内容,探索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学习内容]第一节 教育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一、教育道德修养的含义二、教育道德修养的意义第二节教育道德修养的目标一、教育道德修养的目标向度:教育者美德与善行二、教育道德修养目标的形式合理性第三节 教育道德修养的内容一、教师道德修养的内容二、教育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第四节 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一、强化教育者意识二、注意学习科学理论三、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四、努力达到“慎独”境界[考核知识点]教育道德修养的意义。教育道德修养目标形式合理性的具体要件。教育道德修养的内容。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考核要求]一、教育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1、识记:教育道德修养的概念2、领会:教育道德修养的意义二、教育道德修养的目标领会:教育道德修养目标的形式合理性要件。三、教育道德修养的内容1、领会:教师道德修养的内容2、应用:教育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四、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1、识记:慎独概念2、应用: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使用教材:《教育伦理学》,钱焕琦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首页 考生自助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