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备考 - 自考问一问

2023年10月安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00235)

2025-07-0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235

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 犯罪学学科的综合性体现在A.中世纪的犯罪理论带有宗教色彩B.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包含罪因论、刑罚论和罪防论C.龙勃罗梭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研究犯罪D.托马斯·莫尔构想的乌托邦2. 关于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之间关系阐述不恰当的是A.二者研究的犯罪范围一致B. 犯罪学对犯罪的认识是刑事政策学研究的基础C.二者的研究方法一致D. 犯罪学研究的犯罪对策内容较刑事政策学广泛3.菲利的主要犯罪学观点是A.天生犯罪人理论B. 犯罪三原因论C.报应刑论D.自由意志论4.提出“行为中心论”的学者是A.柏拉图B.托马斯·阿奎那C.边沁D.萨瑟兰00235#犯罪学(一)试题第1页(共5页)

5.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正确认识是A. 犯罪现象只能是包括全部或部分犯罪事件的集合体B.在对犯罪原因的认识上,统计决定论优于因果关系决定论C.犯罪对策的研究是犯罪学的核心D.从事物发生的逻辑顺序看,犯罪现象早于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6. 我国学者对犯罪学的研究始于A.19世纪4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C.新中国成立之初D. 改革开放之初7. 在犯罪学研究中,通常不会引起研究对象任何反应的研究方式是A.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C.实地研究D.文献研究8.在犯罪学研究中,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优点是A.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关系的精确分析B.能够对大量的对象进行研究C.可以用来研究十分复杂的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D. 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更加准确的认识9.20世纪80年代末,15个国家的犯罪学者设计出通用的犯罪调查问卷,进行犯罪的国别比较,这属于犯罪学研究方法的A.选题B.研究设计C.资料收集D.资料处理10.犯罪学中对青年犯罪人的年龄界定是A.35岁-18岁B.25岁-18岁C.35岁-14岁D.25岁-14岁11.划分黑社会组织与犯罪集团的标准是A.反社会程度 B.需要或动机C.组织形式 D.情绪状态12.具体生活环境对个体犯罪人的影响主要是A.生理健康 B. 社会化过程C.间接影响D.知识水平13.属于犯罪绝对暗数的犯罪数量是A.被害人不知自己被害的犯罪数量B.被目击者看见却没有报告的犯罪数量C. 被害人与犯罪人私下和解的犯罪数量D. 警方不破不立的犯罪数量00235#犯罪学(一)试题第2页(共5页)

14.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数据均主要来自A.警察部门的接报案数 B. 检察院的起诉数C.法院的判决数D.监狱的监禁数15. 我国反革命破坏案件数量较多的犯罪状况出现于A.第一次犯罪高峰B.第二次犯罪高峰C.第三次犯罪高峰D.第四次犯罪高峰16.最先划分无责性被害人与有责性被害人的学者是A. 汉斯·冯·亨蒂B. 本杰明·门德尔松C.克莱历克D. 迈克尔·亨德兰17. 以下选项中,属于被害人非人格化的是A.帮伙成员侵害帮伙外其他成员是因为要效忠自己的团体B.逃税是因为觉得政府收了那么多税却没用在百姓身上C. 将家庭暴力视作家庭私事D.在强奸犯罪中,强奸犯面对认识的被害人也会把对方看做完全不认识18. 以相对自由意志论为视角提出犯罪对策的学派是A.古典犯罪学派 B. 新古典学派C.意大利犯罪学派D. 精神分析学派19. 以下选项中,属于体质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是A.染色体异常与犯罪研究B. 体型与犯罪研究C. 犯罪家族研究D.养子女研究20. 认为恋父恋母情结引起的罪恶感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学者是A. 谢尔登B.达格代尔C.弗洛伊德 D. 罗森茨韦克21. 以下选项中,未直接受到失范理论影响的理论是A.犯罪生态学理论B.紧张理论C.学习理论 D. 控制理论22.认为社会组织通过制定规则来创造越轨行为,进而研究那些被称之为犯罪行为或犯罪人是如何被认定的理论是A.社会冲突理论B.差别交往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 标签理论23. 建立合理的刑罚体系属于A.刑事立法对策范畴B.刑事司法对策范畴C.刑事起诉对策范畴D. 刑事审判对策范畴00235#犯罪学(一)试题第3页(共5页)

24.属于非监禁性保安处分的措施是A.收容矫正B.限制居住C.强制劳作D.少年保护25. 对罪犯矫正相关内容描述正确的是A.罪犯矫正起源于东方B. 罪犯矫正伴随监狱的产生而产生C. 罪犯矫正主要指监狱内矫正D. 中西方对“改造”的理解存在重大差异26.成立专门的犯罪矫正分类评估机构以便实现罪犯分类管理所遵循罪犯矫正的原则是A. 人道化B.个别化C.教育化D.社会化27.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运用的罪犯矫治方法是A.管理矫正 B. 劳动矫正C.教育矫正 D. 心理矫正28. 以下选项中,较晚纳入犯罪预防体系的是A.从犯罪发生的视角出发,预防犯罪人、犯罪动机的产生B.从预防重新犯罪角度进行特殊预防C.从被害的角度消除被害因素D.从犯罪发生的时空角度进行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和被害的发生29.杭州移动支付快速增长,此现象从情境预防角度做出的解读是A. 增大犯罪的代价B.增加犯罪的风险C.减少犯罪的收益D.增加预先的威慑30. 英美两国犯罪预防中的“零容忍”政策主要针对A. 仇恨犯罪 B. 经济犯罪C. 轻微违法行为 D. 严重刑事犯罪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1.狭义犯罪学32.犯罪生物学理论33.宗教矫正3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00235#犯罪学(一)试题第4页(共5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5. 简述实证犯罪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36. 简述官方犯罪统计的优缺点。37. 简述犯罪人心理学特征的类型。38. 简述犯罪预防的可行性。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3分。39.(本题11分)试述宫泽浩一如何完善了再次被害的概念。40.(本题12分)试述如何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增强量刑的合理性。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5分。41.2019年2月12日,我国某边陲县城发生一起轰动一时的未成年恶性群殴案件。事件的起因为主谋黄某花(女,16岁,初中辍学在家无业)与“情敌”李某双争夺“意中人”的“邀架”。12日晚7时许,李某双率领众伙伴赶赴县城西河大桥桥头应邀迎战,因双方均为有备而来,群殴规模达到百人之多,并均持有棍棒、刀具、玻璃瓶等器具。现场秩序一片混乱,公共交通一度中断。双方均有重伤、轻伤人员。当地警方第一时间赶到案件现场,迅速启动侦查程序,锁定了案件主犯与主动参与者。但由于群殴人员均是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在使用刑事强制措施及后续法院的司法审判中都较之成年人的打击处罚程度进行了从轻或减轻处理。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影响该地未成年人犯罪频发的学校、家庭相关因素。00235#犯罪学(一)试题第5页(共5页)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首页 考生自助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