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备考 - 自考问一问

浙江自考00206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考试大纲

2025-07-0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00206]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二OO九年七月

指定用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第二版),高敏雪、李静萍、许健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参考用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习题集,高敏雪、刘晓静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国民经济核算原理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研究国民经济运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学科。学习国民经济核算原理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能在全面认识国民经济运动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重要手段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课程的学习,要求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以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框架、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数量关系取得比较清晰的了解、掌握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数量关系的全貌,从而大大提高经济分析和经济信息处理能力。二、考核目标(学习目的和要求、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 总 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对象、内容,核算方法和核算原则,理解部门分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掌握国民经济范围和经济交易的定义及其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二、考核知识点(一)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三)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及内容组成三、考核要求(一)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识记:(1)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核算内容和方法的发展;2.领会:(1)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功能、目的和特点;(2)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特征;(3)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4)MPS与SNA的主要差异;(5)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五大核算内容之间的关系;(6)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1、识记:(1)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2)国民经济的概念及包括的三个要素;(3)常住单位、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的概念;(4)国民经济中的活动类型和国民经济运行的四个阶段;(5)机构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的主要依据、类别;(6)交易的概念及其分类;(7)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的概念。2.领会:(1)一国的经济领土和具有经济利益中心;(2)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分类的意义及应用;(3)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具体划分;(2)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三)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及内容组成1.识记:(1)记录方法:从复式记账到四式记账;(2)数据系统归集方法:账户和平衡表;(3)记录时间原则:权责发生制;(4)估价原则:现期价格;(5)特殊处理方法:改道、分解、合并、取净值;(6)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2.领会:(1)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含义及主要区别;(2)现期价格与历史成本两种计价原则的差异及应用;(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组成;(4)SNA-1968、SAN-1993的内容组成。

第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国民经济生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经济产出的不同类型,理解并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核算方法及其平衡关系,增加值概念和核算方法,掌握运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二、考核知识点(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二)增加值核算(三)国内生产总值三种核算方法及其平衡关系(四)国内生产总值与其它相关经济总量的数量关系三、考核要求(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1.识记:(1)经济生产的定义、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生产核算范围的空间限定和时间限定;(2)生产者的确认和分类;(3)产出的含义、类别及特点;(4)国内生产总值概念与核算思路。2.领会:(1)自产自用的货物和住户内部自给性服务是否纳入生产核算范围的处理原则;(2)限制性生产观与综合生产观的含义及差异;(3)货物与服务的含义及区别、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含义及区别;(4)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的含义、差异及应用;(5)价格的分解。(二)增加值核算1.识记:(1)总产出的含义、构成和核算方法;(2)增加值的含义、增加值核算的含义及核算方法;(3)中间投入的含义和核算中间投入应该注意的几点原则;(4)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的含义及其核算方法。2.领会:(1)增加值的不同测定方法(两个角度)及其构成项目核算;(2)不同的产业,总产出的核算方法有所不同,特别是“工厂法”与“产品法”的区别;(3)固定资本消耗与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4)增加值核算的两种方法与GDP核算的两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之间的数量关系。3.应用: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增加值。(三)国内生产总值三种核算方法及其平衡关系1.识记:(1)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GDP核算方法及其项目构成;(2)最终消费的定义及其构成、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和公共消费支出的定义和包括的内容;(3)固定资本形成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4)存货的定义及存货变化的核算方法。2.领会:(1)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2)支出法只能应用于从全社会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原理;(3)三方等价原则和GDP三种核算方法的平衡关系;(4)实际最终消费与最终消费支出的区别;(5)GDP核算的局限性和GDP核算的扩展。3.应用:(1)根据核算数据,分别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2)GDP三种核算方法核算资料的应用分析(各产业的贡献率、增加值率、初次分配结构,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等);(3)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的结构、各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及生产方和使用方的平衡关系。(四)国内生产总值与其它相关经济总量的数量关系1.识记:(1)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GNI)的含义;(2)国内生产净值NDP的含义。2.领会:(1)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与联系;(2)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 了解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和编表方法,掌握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掌握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及表中元素的实际含义,掌握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二、考核知识点(一)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和编制方法(三)投入产出表的应用三、考核要求(一)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1.识记:(1)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结构、主宾辞的设置;(2)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经济含义;(3)四个象限的位置和所反映的内容。2.领会:(1)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的区别;中间投入与最初投入的区别;(2)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投入产出表的优势;(3)总投入必然等于总产出;中间投入之和必然等于中间使用之和;(4)某个部门增加值不等于其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原理。3.应用:(1)投入产出表行方向和列方向的平衡关系;(2)根据投入产出表进行GDP核算。(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和编制方法1.识记:(1)产业部门和产品部门的定义;(2)投入产出表中的价格;(3)中国公布的投入产出表的类型及其部门分类;(4)编制投入产出表的方法(调查方法的两种主要模式、非调查方法)。2.领会:(1)产业部门与产品部门的差异;(2)同质生产单位与基层单位的区别;(3)四种投入产出表及表中数据的实际含义、常用的三类投入产出表的适用范围;(4)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5)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与非调查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其优缺点。(三)投入产出表的应用1.识记:(1)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含义;(2)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关系;(3)关键部门的含义及判断的依据。2.领会:(1)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区别;(2)完全消耗系数与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关系;(3)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含义及其判断关键部门的标准;(4)根据投入产出表行方向上的基本平衡关系建立数学模型。3.应用:(1)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关系;(2)由总产出求最终产品的计算;(3)由最终产品求总产出的计算;(4)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并判定关键部门。

第四章 资金流量核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核算对象及不同核算范围、核算的基本框架和核算规则),明确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核算原则,掌握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及其平衡关系、编制方法和应用。(注:包括考试指定用书中第四章资金流量核算和第五章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内容)二、考核知识点(一)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二)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三)非金融投资核算(四)金融交易核算(五)资金流量表及其应用分析三、考核要求(一)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1.识记:(1)资金流量核算的对象;(2)三种资金流量核算范围的差别;(3)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原则;(4)资金流量核算(实物交易部分)的核算内容;(5)收入分配、收入使用和非金融投资的含义。2.领会:(1)资金流量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联系;(2)资金流量核算中的资金流量概念(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3)中国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实物交易核算与金融交易核算的联系与区别;(4)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框架;(5)资金流量表中存在两类平衡关系;(6)资金流量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记录交易的时间和按照市场价格原则记录交易的价值量。(二)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1.识记:(1)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含义及具体内容;(2)原始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关系;(3)转移的含义及其两种类型;(4)财产收入的含义及其类型;(5)经常转移的含义、特点及类型;(6)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含义;(7)实物社会转移的含义、储蓄的含义。2.领会:(1)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范围与生产核算的范围之间的关系;(2)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的内容;(3)收入分配的基本流程、收入初次分配与收入再分配的区别;(4)经常转移与资本转移的区别;(5)原始收入与国民总收入的关系;(6)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与区别;(7)可支配总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关系;(8)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与国民总收入的关系;(9)可支配收入与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的区别、最终消费支出与实际最终消费的区别;(10)收入指标与消费指标的对应关系。3.应用:根据资金流量核算数据计算原始收入、可支配收入、总储蓄、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储蓄。(三)非金融投资核算1.识记:(1)非金融投资的含义、特点、类型及其资金来源;(2)非金融资产的概念和分类;(3)资本转移的含义、特点及类型。2.领会:(1)经济资产的定义及两个必要条件;(2)生产资产与非生产资产的区别;(3)非金融投资核算内容(资本形成核算、非生产资产投资核算);(4)有形非生产资产投资和无形非生产资产投资的区别;(5)各个部门或经济总体的资金余缺(净金融投资)的含义及其核算方法。(四)金融交易核算1.识记:(1)金融资产的概念和分类;(2)金融交易的含义及其交易类型;(3)金融交易核算遵循的核算原则、金融交易核算的基本内容;(4)净金融投资的含义。2.领会:(1)金融交易和非金融交易之间的关系;(2)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差异;(3)金融交易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市场价格原则、取净值和合并原则;(4)金融交易核算的平衡关系;(5)非金融投资核算之净金融投资与金融交易核算之净金融投资之间的关系。(五)资金流量表及其应用分析1.识记:(1)资金流量表的表式结构和平衡关系;(2)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内容及平衡关系;(3)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内容及平衡关系。2.领会:(1)资金流量表中两个基本平衡关系;(2)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数据分析的基本内容;(3)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应用:对资金流量表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各种平衡关系进行验证,并用以进行各种资金运动的分析(1)根据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部门原始收入、可支配收入、总储蓄、净金融投资、分析部门的资金余缺和投资、融资状况;(2)根据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储蓄、净金融投资;(3)根据资金流量表数据进行交易项目分析、机构部门分析、经济总体分析。

第五章 资产负债核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资产负债核算的对象,明确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原理,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应用。二、考核知识点(一)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问题(二)资产负债时点存量核算(国民资产负债表)(三)资产负债存量变化(积累)核算(四)资产负债表的应用三、考核要求(一)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问题1.识记:(1)经济资产的概念、两个必要条件、分类;负债和净值的含义;(2)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含义及其分类;(3)生产资产与非生产资产的含义及其分类;(4)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对象、目的和主要内容;(5)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原则。2.领会:(1)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关系;(2)所有权原则、记录时间原则、估价原则;(3)重估价方法的种类、特点和适用场合。(二)资产负债时点存量核算(国民资产负债表)1.识记:(1)国民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2)固定资产、存货、贵重物品、自然资产和无形非生产资产的含义;(3)未来收益现值法的含义和估值公式;(4)金融资产与负债的估价方法;(5)国民财富的含义;(6)国民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平衡关系。2.领会:(1)现价固定资产净价值估算采用永续盘存法的基本思路和步骤;(2)存货和贵重物品的估价方法;(3)自然资产和无形非生产资产估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的估价方法;(5)净值的核算方法及与国民财富的关系;(6)企业资产负债表与国民资产负债表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根据资产负债核算数据计算国民财富。(三)资产负债存量变化(积累)核算1.识记:(1)资产负债存量变化核算的对象;(2)资产物量变化的含义及变动原因;(3)资产其他物量变化的含义和核算的主要内容;(4)名义持有损益、中性持有损益和实际持有损益的含义、核算方法及三者之间的关系;(5)资产负债存量核算与积累核算之间存在的平衡关系。2.领会:(1)影响资产负债存量变化的三类原因;(2)资产其他物量变化与交易的区别;(3)资产其他物量变化的类型及核算的意义;(4)正确理解持有损益概念需要注意的要点;(5)中性持有损益和实际持有损益的可能取值及其经济意义;(6)期初(期末)资产负债表与资产负债变化表(积累核算表)之间的关系。3.应用:根据核算数据计算名义持有损益、中性持有损益和实际持有损益。(四)资产负债表的应用。1.识记:(1)国民资产负债分析的基本内容;(2)资产负债比率、金融相关比率、资本产出比率的含义。2.应用:根据国民资产负债核算数据分析资产负债存量结构、利用资产负债存量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资产负债存量增长。

第六章 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对外经济活动的范围、内容,明确对外经济核算的原则、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的概念,掌握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表式结构和平衡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一)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二)国际收支核算(三)国际投资头寸核算(四)对外经济核算的分析应用三、考核要求(一)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1.识记:(1)对外经济活动的含义、类别;(2)对外经济核算的含义、对象、目的及特点;(3)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2.领会:(1)界定机构单位常住性的原则;(2)记录时间——权责发生制原则、记录价格——市场价格原则、记账单位——统一货币单位、汇率换算——即期市场汇率的中间价。(二)国际收支核算1.识记:(1)国际收支的含义;(2)国际收支核算的对象及内容;(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及其具体项目;(4)经常账户(项目)、资本账户(项目)和金融账户(项目)和储备资产的含义、包含的具体内容、范围及核算方法(记录规则);(5)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表式结构及平衡关系;(6)离岸价格的含义及其应用;(7)国际收支核算中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借方和贷方记录的内容和平衡关系;(8)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的含义;(9)净误差与遗漏的含义。2.领会:(1)国际收支核算与国内交易核算范围的比较;(2)国际收支核算的复式记账原理和借贷记帐方法;(3)国际收支各主要项目的含义及核算方法;(4)区别储备资产与其它金融资产的标准;(5)离岸价格与到岸价格的区别。3.应用:(1)具体交易项目在借方和贷方的记录方法;(2)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平衡关系计算有关项目借方、贷方和差额数据,并分析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3)根据对外经济活动数据资料,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三)国际投资头寸核算1.识记:(1)国际投资头寸的含义、内容、分类;(2)国际投资头寸核算的主要内容、核算原则和平衡关系;(3)国际投资头寸核算的分类特征;(4)国际投资头寸表的基本结构及平衡关系。2.领会:(1)国际投资头寸与国际收支的关系;(2)国际投资头寸变化的原因;(3)国际投资头寸存量核算采用现期市场价格估价。(四)对外经济核算的分析应用1.识记:(1)国际收支状况分析的主要内容;(2)国际投资头寸分析的主要内容;(3)国际收支总差额的含义;(4)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之间的平衡关系;(5)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的含义及其安全警戒值;(6)外贸依存度的含义及计算方法。2.领会:(1)对外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2)不同项目收支平衡状况及其对国际收支总体状况的影响;(3)衡量外债规模是否合理的分析指标及其安全警戒线;(4)国内储蓄投资差与国际收支平衡差额之间的对应关系。3.应用:(1)根据对外经济核算数据资料分析一国国际收支结构和平衡状况;(2)根据对外经济核算数据资料分析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对外资产负债状况。

第七章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和矩阵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账户的构造方法、国民经济矩阵表的构造原理,掌握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的编制方法和原则,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主要总量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一)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的一般问题(二)国民经济综合帐户体系及主要总量关系(三)国民经济核算的矩阵表述和进一步应用三、考核要求(一)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的一般问题1.识记:(1)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组成及其分类;(2)经常账户、存量账户和积累账户各自包括的子帐户及其记录的经济内容;(3)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形式和帐户左右方设置规则;(4)平衡项的含义及其作用。2.领会:(1)构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基本依据;(2)国民经济综合账户与机构部门账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账户的具体结构及账户间的联系;(4)复式记帐方法及四式记帐的作用。(二)国民经济综合帐户体系及主要总量关系1.识记:(1)国民经济综合账户体系中各个账户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2)各个账户的起始项(起点)和平衡项;(3)设置国外帐户的基本依据;(4)国外帐户的主要功能及包括的子帐户;(5)国民经济综合帐户体系中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2.领会:(1)两种类型帐户体系(机构部门帐户体系与国民经济综合帐户体系)设置的区别;(2)各个帐户结构、项目内容及与其他帐户的对应关系;(3)国外账户与国内账户的联系与区别;(4)国外账户与国际收支核算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国民经济核算的矩阵表述和进一步应用1.识记:(1)国民经济核算矩阵的含义;(2)矩阵表的结构、横行和纵列的经济意义;(3)矩阵表中每一个单元的双重含义(行和列两个方向的含义)。2.领会:(1)国民经济核算矩阵的构造原理;(2)社会核算矩阵的含义及特点。3.应用:(1)根据核算数据,编制相应账户;(2)利用帐户体系中的平衡关系进行相应项目或宏观经济总量的推算。三、题型举例(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______的经济单位。2.国际投资头寸核算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平衡项多数位于帐户左方,但下列帐户中平衡项位于右方的是( )。A.生产帐户 B.资本帐户 C.资产负债帐户 D.收入分配帐户2.下列属于生产资产的是( )。A.股票 B.地下矿藏资源 C.商誉 D.存货(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资金流量核算(实物交易部分)的内容包括( )、( )、( )、( )、( )。A.收入分配流量 B.收入使用流量 C.非金融投资流量 D.金融交易流量 E.资产负债存量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分别是( )、( )、( )、( )、( )。A.产品法 B.生产法 C.收入法 D.工厂法 E.支出法(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经济资产2.完全消耗系数(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原则。2.简述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核算与国外帐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根据所给资料,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1.假设某地区经济由A、B、C三个部门组成,并知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如下:计算A、B、C三个部门各自至少生产多少总产品,才能保证分别为社会提供100亿元、200亿元和300亿元最终产品。2.某年度某国统计资料如下:(单位:亿元)(1)居民消费63833(2)政府消费23199(3)固定资本形成总额65118(4)存货增加4050(5)出口货物与服务54281(6)进口货物与服务50202(7)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291.2(8)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1896.2(9)固定资本消耗24033要求计算:(1)国内生产总值;(2)国民总收入;(3)国内生产净值;(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5)国民总储蓄。四、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使本大纲的内容在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中起到指导作用,并在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要求。(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便于自学应考者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并能使考试命题进一步明确命题范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要求。各个层次的要求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理解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二)自学方法指导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本课程全面系统,涉及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部内容,各章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自学应考者应全面系统有序地学习各章,记忆应当识记的概念、名词,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内涵;其次,要认识各章之间的联系,注意区分相近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问题,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前提下孤立地去抓重点。2.把学习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应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结合起来。本课程在阐述国民经济核算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讲述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自学应考者应弄懂各种方法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和各种方法的原理;其次,要学会正确应用这些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自学应考者应在学习过程中把课程的内容同中国现实经济运行实际联系起来,增强感性认识,深刻领会教材的内容,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并参考推荐参考教材,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帮助自学应考者全面掌握教材内容,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自学应考者要取得较好的成绩,应进行全面的学习。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识记约占20%;领会约占40%;应用约占40%。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易的约占20%;较易的约占30%;较难的约占30%;难的约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见题型举例。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首页 考生自助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