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备考 - 自考问一问

浙江自考00430教与学的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2025-07-0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00430]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2004年12月

  指定用书:《学与教的原理》,王逢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一、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关于学习和教授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设计、实施、评价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理论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指导意义。

  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学习者来说,学习和掌握“学与教的原理”,既是完成学业任务的需要,也是将来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必要的理论修养。学习该课程,不仅要求学习者从理论上认识和掌握学与教的本质、规律,形成教学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该课程中学得的知识。同时,由于该课程的特定性质,还要求学习者能够学用结合,用所学到的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提高自身学习的品质和效率。

  二、 考核目标

  第一章 导论

  1、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学的理论和教的理论的发展历程,明确“学与教的原理”的应用范围,深刻认识学习和掌握“学与教的原理”的必要性,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考核知识点

  (1) 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及其特点;

  (3)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历程;

  (4) “学与教的原理”的应用范围;

  (5) 教育技术工作者学习“学与教的原理”的必要性。

  3、 考核要求

  第一节 学与教的理论概述

  (一)识记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识记教学的概念;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掌握学的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能将学习理论简单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掌握教的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二节 “学与教的原理”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

  (一)识记“学与教的原理”的科学性质、基本内容和教学任务;

  (二)掌握“学与教的原理”的应用范围。

  第三节 学习“学与教的原理”的意义和要求

  (一) 理解学习“学与教的原理”的意义;

  (二) 识记学习“学与教的原理”的要求。

  第二章 学习过程

  1、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理解狭义学习的概念,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剖析来阐明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促进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完善化或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 考核知识点

  (1) 学习的含义与类型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

  (2) 概念学习与规则学习的不同形式;

  (3) 知识学习过程的几个基本环节;

  (4)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5) 加里培林关于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假说;

  (6)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7) 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的特点;

  (8) 迁移的理论。

  3、 考核要求

  第一节 学习的概念、过程与类型

  (一)识记并理解学习的概念;

  (二)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

  (三)识记和理解学习的类型。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一) 理解知识学习的类型;

  (二) 掌握概念的学习并能将它简单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 掌握规则的学习并能将它简单应用于教学实践;

  (四) 掌握问题解决的学习并能将它简单应用于教学实践;

  (五) 掌握知识学习进程的几个基本环节,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六) 能将知识学习的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三节 技能的学习

  (一) 识记技能的含义和种类

  (二) 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并能将它简单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 掌握智力技能的形成并能将它简单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四节 品德的形成

  (一) 识记品德的概念和结构;

  (二) 掌握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并能将其简单应用于实践;

  (三) 能将品德形成理论综合应用于教育实践。

  第五节 学习的迁移

  (一) 识记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种类;

  (二) 掌握迁移理论;

  (三) 理解制约学习迁移的条件。

  第三章 制约学习的内部因素

  1、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制约学习的内部因素除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因素外,还可以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使考生了解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活动经常涉及的某些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更好促进教学。

  2、 考核知识点

  (1)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2)智力概念和智力结构及其不同观点;

  (3)智力形成的条件及其发展趋势;

  (4)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5)学习动机的需要结构;

  (6)学习风格的含义与结构及其对学习的制约;

  (7)学习策略的含义与构成。

  3、 考核要求

  第一节 个体的身心发展对学习的制约

  (一)理解个体的生理发展对学习的制约;

  (二)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对学习的制约;

  第二节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一) 理解智力的概念及其结构;

  (二) 掌握智力形成的条件;

  (三) 掌握智力的个别差异并能将其简单应用于教学;

  (四) 理解并综合应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关系对学习的影响的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

  (一) 识记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 识记学习动机的分类;

  (三) 理解学习动机的需要结构;

  (四) 掌握学习动机理论;

  (五) 能将学习动机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四节 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

  (一) 识记学习风格的含义,理解学习风格对学习的制约;

  (二) 理解学习策略并能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四章 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

  1、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对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作用,提高教学活动中的环境意识,并为从事教学环境的设计、控制和创设提供知识和理论基础。

  2、 考核知识点

  (1)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的构成要素;

  (2)教学资源及其对教学媒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的制约关系;

  (3)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及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4)大众传媒和舆论导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教学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一) 识记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对学习的影响;

  (二) 理解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对学习的影响;

  (三) 理解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对学习的影响。

  第二节 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一) 理解教师的态度、作风、教师的期待、品质、能力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二) 掌握师生关系理论;

  (三) 理解同学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四) 识记亲族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 识记并理解大众传媒、社会舆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二) 识记社会经济生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五章 教学过程理论

  1、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学的过程,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的把握,真正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和教学评价的意义,从而提高考生的教学理解水平和教学能力。

  2、考核知识点

  (1)教学过程的含义、要素及其理论;

  (2)教学认识过程的特点;

  (3)教学过程的五种矛盾关系;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5)教学评价。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

  (一) 识记并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

  (二) 识记并理解教学过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 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 掌握教学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的矛盾关系

  (一) 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二) 掌握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关系;

  (三) 掌握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的关系;

  (四) 掌握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第四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 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二) 识记教学的准备;

  (三) 理解教学的进行;

  (四) 识记并理解教学的评价。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原则

  1、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教学原则的概念、意义及确立的依据,明确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 考核知识点

  (1)教学原则的概念、意义;

  (2)各条教学原则的含义、确立依据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3、考核要求

  (一)理解教学原则的概念、意义及确立依据;

  (二)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及其应用;

  (三)掌握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及其应用;

  (四)掌握直观性原则及其应用;

  (五)掌握循序渐进原则及其应用;

  (六)掌握巩固性原则及其应用;

  (七)掌握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八)掌握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九)掌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及其应用。

  第七章 教学方法

  1、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教学方法的概念、意义及常见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使考生掌握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能力。

  2、考核知识点

  (1)教学方法的概念、意义;

  (2)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常用教学方法的含义、作用及运用的基本要求;

  (4)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5)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3、考核要求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一) 识记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 理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意义。

  第二节 基本的教学方法

  (一) 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二) 掌握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三) 理解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一) 了解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二) 掌握发现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暗示教学法。

  第八章 教学艺术

  1、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教学艺术的概念、特点和功能,了解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艺术,学习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高效地进行。

  2、考核知识点

  (1)教学艺术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2)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特点和要求;

  (3)组织教学艺术的意义和要求;

  (4)导入新课、结束课的意义、方式和要求;

  3、考核要求

  (一) 识记教学艺术的含义及其探索的历史;

  (二) 识记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

  (三) 掌握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组织艺术;

  (四) 掌握导入新课与结束课的艺术。

  第九章 学与教的原理与教学实践

  1、学习目和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充分认识学与教的原理对教学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与操作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学习“学与教的原理”的必要性的认识。

  2、考核知识点

  (1)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

  (2)教学策略与教学优化的关系;

  (3)电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4)教学评价对实现教学优化的积极作用;

  (5)“学与教的原理”与教学评价的内在关系。

  3、考核要求

  (一) 理解“学与教的原理”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二) 识记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的关系;

  (三) 理解“学与教的原理”在教学策略制定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四)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意义、作用及作为教学策略采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 理解“学与教的原理”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附录

  1、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主要的教育心理学流派及其主要观点,了解这些理论与学校教学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试图为学校教学实践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学习这些理论对于考生理解《学与教的原理》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考核知识点

  (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思想;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4)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

  (5)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考核要求

  (一) 了解斯金纳箱;识记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的基本观点;理解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

  (二) 理解布鲁纳认知——发现说的主要观点,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和发现教学;能对布鲁纳的理论作出一定的分析评价。

  (三) 理解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了解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四) 理解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的核心,掌握其新教学体系的原则。

  (五) 理解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及其标准,了解巴班斯基的教学原则体系。

  三、 题型举例(考试大纲中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15分)

  1. 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积极创始人之一,他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说。(附录P342)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1.“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是 提出的。

  A 巴班斯基 B 赞科夫 C 布鲁纳 D 布卢姆 (附录P367)

  (三) 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学过程最优化(附录P371)

  (四) 简答(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附录P357—362)

  (五)论述(共1题,12分)

  1.用实例分析阐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第六章)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首页 考生自助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