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备考 - 自考问一问

安徽自考教育心理学考点试题(五)

2025-07-0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

  ①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②分类:有结构问题、无结构问题

  2、问题解决:

  ①定义: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②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算法式、启发式)

  4、检验假设——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表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的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1、概念: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2、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

  3、个性: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1、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特征:

  ①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②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③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④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

  3、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1、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常用的几种方法:

  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②排除相互干扰;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⑥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

  1、定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常用策略:

  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

  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三)组织策略

  1、定义:使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常用策略: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

  (一)概念:

  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①元认知知识(知道做什么):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包括对人人作为学习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②元认知控制(何时、如何做什么):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2、常用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自我激励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的监控⑥个人自我效能感

  二、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1、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特点: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不同于本能行为。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种类:

  ①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②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

  4、作用: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定向:含义,定向映象

  2、操作模仿:含义,动作特点(四点)

  3、操作整合:含义,动作特点(四点)

  4、操作熟练:含义,动作特点(四点)

  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理论

  1、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加理培林 前苏联)

  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安德森)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①原型定向:4注意点

  ②原型操作:4注意点

  ③原型内化:4注意点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

  1、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类型:

  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

  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

  2、知识学习

  类型:

  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4、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1、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

  ①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

  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2、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首页 考生自助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