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备考 - 自考问一问

浙江自考00419教育传播学考试大纲

2025-07-08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00419]

教育传播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六年七月

  指定用书:《传播学总论》,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教育传播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必考课程。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

  《教育传播学》教材内容:1、论述传播学自身的产生与发展;2、研究传播、传播材料(信息、符号)、传播类型和传播过程;3、研究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体、受众和效果;4、传播实践研究。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自学应考者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能够为教育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考核目标

  第一章 传播学论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学的兴起

  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二)传播学的发展

  国外传播学的发展

  (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四)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三、考核要求

  (一)传播学的兴起

  识记:(1)最早的传播研究起源时间及相关文献;(2)传播学的最初提出和形成的国家。

  (二)传播学的发展

  识记:传播学创立者(威尔伯·施拉姆)。

  (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1)传播学的概念;(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三个部分)。

  (四)传播学研究方法

  识记:(1)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2)传播学研究的两个方法系统(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3)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概念;(4)定量研究方法的操作程序;(5)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实地调查、内容分析、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传播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传播的含义、类型以及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二、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

  传播的含义

  传播的类型

  (二)人类传播的演进

  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三、考核要求

  (一)传播

  识记:(1)传播的含义;(2)传播的类型。

  (二)人类传播的演进

  理解:(1)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2)人类传播的特征及规律。

  第三章 传播材料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基本特征、功能、分类以及符号的界定及性质、符号类型、符号系统与传播和讯息。

  二、考核知识点

  (一)信息

  信息及其实质

  信息的特征与功能

  信息的分类

  社会信息化

  (二) 符号

  符号的界定及性质

  符号类型

  符号系统与传播

  讯息

  三、考核要求

  (一)信息

  识记:(1)信息的分类(三分法中的按内容分);(2)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的内容;(3)信息技术的含义。

  理解:(1)教材有关对信息的几种解释;(2)信息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3)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4)信息与物质,能量与意识的区别;(5)信息的基本特征;(5)信息的功能;(6)社会信息化;(7)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8)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核心观点。

  (二) 符号

  识记:(1)符号的含义(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2)符号的两大类型(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3)语言符号传播的类型(有声语言传播和无声语言传播);(4)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含义;(5)讯息的含义。

  理解:(1)符号的基本属性;(2)语言的普遍特点;(3)常见的四种语言误用;(4)非语言符号的特性;(5)非语言符号的分类;(6)符号系统内部互补性;

  第四章 传播类型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生应该了解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种传播类型。

  二、考核知识点

  (一)人的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的形式

  内向传播的核心一 自我管理

  (二)人际传播

  符号互动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基础——自我表露

  人际传播的动机

  (三)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形式、方向及功能

  (四)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界定及特征

  大众传播的功能

  三、考核要求

  识记: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一)人的内向传播

  识记:(1)内向传播的概念;(2)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3)内向传播的异常形式;(4)感觉与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的概念 。

  理解:(1)自我管理的含义及范围;(2)自我管理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二)人际传播

  识记:(1)狭义的人际传播的概念;(2)自我表露的含义。

  理解:(1)人际传播的特点;(2)自我认识与自我表露的关系;(3)人际传播的动机。

  (三) 组织传播

  识记:(1)组织传播概念及其要素;(2)组织传播的形式、方向。

  理解:组织传播的功能。

  (四) 大众传播

  识记:(1)大众传播的概念;(2)大众传播的特点;(3)大众传播的功能。

  理解:(1)大众传播的五个阶段;(2)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第五章 传播过程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二、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传播模式

  (二)线性传播过程

  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

  控制论观关照下的传播过程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四)系统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三、考核要求

  (一)传播过程

  识记:(1)模式的概念;(2)模式的功能;(3)传播过程分类。

  (二)线性传播过程

  识记: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含义。

  理解:(1)拉斯韦尔模式;(2)申农-韦弗模式;(3)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

  识记:(1)控制论观关照下的传播过程的含义;(2)反馈、前馈的概念。

  理解:(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四)系统传播过程

  识记:系统传播过程模式的含义。

  理解:赖利夫妇模式。

  第六章 传播者论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传播者及把关的相关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

  (一) 传播者与把关

  把关人与把关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三、考核要求

  (一) 传播者与把关

  识记:(1)把关人与把关的含义;(2)传播者对信息把关的过程。

  理解:(1)对信息把关的原因;(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第七章 传播内容论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传播内容形态、生产、流动、分析的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

  (一) 传播内容及其形态

  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的形态

  (二)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动

  (三)传播内容分析

  传播内容分析的过程及方法

  传播内容分析的作用

  三、考核要求

  (一) 传播内容及其形态

  识记:(1)大众传播内容的共通性;(2)梅尔文-德弗勒分析美国大众传播任一媒体的内容。

  理解:有关传播方式主要的研究成果。

  (二)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动

  理解:(1)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标准;(2)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三个基本发展阶段;(3)科学化的、专业化的节目生产过程。

  (三)传播内容分析

  识记:内容分析的概念。

  理解:(1)传播内容分析的过程及方法;(2)传播内容分析的作用。

  第八章 传播媒介论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传播媒介的意义、原则、分析及有关传播媒体的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及原则

  媒介分析

  (二)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三、考核要求

  (一)传播媒介

  识记:(1)媒介分析的类别;(2)微观分析的含义;(3)宏观分析含义。

  理解:(1)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2)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八个角度);(3)麦克卢汉有关媒体的理论。

  (二)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理解:报纸、广播、电视的本体特征分析(即特点)。

  第九章 受众论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受众的分类、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受众权利的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

  (一)受众

  受众的界定与类型

  受众的特征

  (二)受众主体

  受众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传受关系

  受众与信息的关系

  受众权利

  三、考核要求

  (一)受众

  识记:受众的分类。

  理解:大众传播受众的特点(多、杂、散、匿)。

  (二)受众主体

  识记:美国学者克拉伯对受众的选择性心理的归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理解:(1)受众的动机;(2)传者要想使自己的传播内容受到注意,可以把握的一些原则;(3) 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4)受众权利。

  第十章 传播效果论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传播效果的概念和认识历程。

  二、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

  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

  三、考核要求

  (一)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识记:传播效果的概念。

  理解:(1)枪弹论;(2)有限效果论;(3)适度效果论;(4)强大效果论。

  第十一章 传播实践论(内容不作考核要求)

  三、题型举例

  (一)填空题 1分 X 10题=10分

  1、 传播,就是_______的流动过程。

  2、 (二) 单项选择题 2分 X 15题=30分

  1、传播学创立者是:(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威尔伯·施拉姆

  C、保罗·拉扎斯费尔德 D、库尔特·卢因

  (三)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他们的提号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 2分 X 5题=10分

  1、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是:( )

  A、感觉与知觉 B、记忆

  C、做梦 D、思维

  E、情绪和感情

  (四)简答题 6分 X 5题=30分

  1、大众传播的功能。

  (五)论述题 10分 X 2题=20分

  1、请阐述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 声明 -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首页 考生自助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