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79]《团体社会工作》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二OO八年七月

自学用书:《小组工作》,刘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团体社会工作,也称小组工作,与个案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一起并称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三大方法课程。团体社会工作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它既是一种群体活动或经验,又是一个群体工作的过程,也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它和其它社会工作方法一样,旨在帮助个人通过不同的团体经验来加强其社会功能,以促进个人、团体及社会的发展。本课程适用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使用,也适用于社会福利部门和机构的行政人员、非营利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及各领域的社会工作者自学使用。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自学应考者在系统了解团体工作的价值观、职业伦理、基本工作模式以及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团体动力要素、团体发展过程及各阶段技巧,把握团体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实践,在自学中领会团体工作的过程性和应用性。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自学应考者应在了解团体工作的基本概念、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基础理论和工作模式基础上,全面掌握团体领导、沟通和冲突、团体构成等团体动力要素,把握团体发展各阶段成员的特点及社会工作者的任务,理解团体的评估方法和在中国的实践及反思。二、考核目标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掌握小组的特征、小组工作的概念及特征,明确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类型,了解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工作的概念(二)小组工作的功能及类型(三)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三、考核要求(一)小组工作的涵义1、识记:(1)小组的特征;(2)小组工作的概念(以海伦·诺森的定义为准)。2、领会:小组工作的特征。3、应用:结合实例,判断小组与一般人群的区别。(二)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类型1、识记:小组工作的功能。2、领会:小组工作的类型。3、应用:结合实例,辨析不同类型的小组。(三)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1、识记:小组工作在欧美的发展阶段。2、领会:小组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第二章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小组工作的价值观,掌握小组工作的职业伦理,学会运用小组工作的职业伦理去分析实务案例、处理小组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伦理问题。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工作的价值观(二)小组工作的专业伦理(三)实务案例分析三、考核要求(一)小组工作的价值观识记: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在小组中的体现。(二)小组工作的职业伦理1、识记:合格的小组工作者应掌握的专业知识。2、领会:在中国开展小组工作实务应注意的原则。(三)实务案例分析1、领会:如何理解保密的相对性原则。2、应用:如何运用小组工作技术来帮助组员发泄情绪。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小组工作相关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小组动力的含义及小组动力的影响因素。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二)小组动力分析三、考核要求(一)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1、识记:(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2)舒茨的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3)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4)镜中自我理论中与自我发展相关的主要观点;(5)交流分析理论中人生的四种基本态度。2、领会:(1)小组动力学对小组工作的启示;(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3、应用:如何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小组工作的方法运用。(二)小组动力分析1、识记:小组动力的含义。2、领会:(1)小组动力的研究背景;(2)关于小组动力因素的综合观点;(3)多变项的小组动力因素模型。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性模式等小组工作四个主要模式的理论基础,掌握这些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运用。二、考核知识点(一)社会目标模式(二)互惠模式(三)治疗模式(四)发展性模式三、考核要求(一)社会目标模式1、识记:(1)小组的目标;(2)小组的特征;(3)优势和限制。2、领会: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3、应用:社会目标模式在中国可应用于哪些小组。(二)互惠模式1、识记:互惠模式小组的目标。2、领会:(1)互惠模式中的工作者;(2)互惠模式的优势和限制;(3)互惠模式在中国的实际运用。3、应用:如何客观认识互惠模式在中国运用中的限制。(三)治疗模式1、识记:(1)治疗模式的概念;(2)治疗模式的目标;(3)治疗模式的特点。2、领会:(1)治疗模式中的组员特点;(2)治疗模式中的工作者;(3)治疗模式的优势和限制。3、应用:学会分析治疗模式与互惠模式的区别。(四)发展性模式1、识记:发展性模式的优势和限制。2、领会:(1)发展性模式的基本原则;(2)发展性模式中工作员的主要任务;(3)发展性模式在中国的实际运用。3、应用:学会分析发展性模式与治疗模式的区别。第五章 小组的领导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小组领导的涵义,掌握领导小组的技巧,明确小组领导面临的问题。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领导的涵义(二)领导小组的技巧(三)小组领导面临的问题三、考核要求(一)小组领导的涵义1、识记:(1)小组领导的概念;(2)小组领导者的方式;(3)协同领导的模式;(4)协同领导的限制。2、领会:(1)有效小组领导者的特质;(2)小组领导者的角色。3、应用:在小组中如何处理领导者指导和小组指导的关系。(二)领导小组的技巧1、识记:领导小组的各个技巧的含义。2、领会:(1)带领小组的基本技巧;(2)小组促进和干预的技巧。3、应用:如何结合实务案例辨析领导小组的各个技巧。(三)小组领导面临的问题1、识记:(1)什么叫反情感转移;(2)什么叫情感枯竭。2、领会:(1)初为小组领导者的担心和问题;(2)小组领导者容易掉入的陷阱。3、应用:如何客观分析情感枯竭的原因。第六章 小组的沟通和冲突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沟通的含义及沟通过程、冲突的含义及作用,掌握小组中的沟通方式、沟通障碍及影响小组沟通的主要因素,学会处理小组冲突。二、考核知识点(一)沟通的意义(二)影响小组沟通的主要因素(三)小组的冲突(四)冲突的解决三、考核要求(一)沟通的意义1、识记:(1)什么是沟通;(2)沟通的过程和要素。2、领会:(1)小组中的沟通方式;(2)小组的沟通障碍。(二)影响小组沟通的主要因素1、识记:影响小组有效沟通的因素。2、领会:社工进行有效沟通的原则。(三)小组的冲突1、识记:(1)冲突的定义;(2)小组冲突的种类。2、领会:冲突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四)冲突的解决1、领会:解决冲突的策略。2、应用:(1)结合具体的实例确定小组冲突的解决原则;(2)谈判技巧在解决小组冲突中的运用。第七章 小组构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小组各构成要素的含义,掌握小组的内部和外部结构要素。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的内部结构要素(二)小组的外部结构要素三、考核要求(一)小组的内部结构要素1、识记:(1)小组的作用;(2)小组协议的内容和形式。2、领会:(1)对成员的认识;(2)对小组中个人的协助;(3)工作者的角色;(4)小组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5)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6)小组目标的评估;(7)小组活动节目的设计标准。(二)小组的外部结构要素1、识记:(1)机构的种类和性质;(2)机构的作用;(3)小组的时间要素。2、领会:(1)确定小组规模的依据;(2)小组的空间要素。第八章 小组的筹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掌握小组的需求评估和目标确定的方法,明确小组的组员选择过程和方案设计的方法和过程。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筹备(二)小组的方案设计三、考核要求(一)小组筹备1、识记:小组目标的类型。2、领会:(1)需求评估的方法和过程;(2)小组组合中工作者应考虑的因素;(3)开组前的面谈的目的;(4)聚会前的准备工作。(二)小组的方案设计1、领会:小组计划书的构成。2、应用:根据一个真实的案例制定一份小组介入计划书。第九章 小组初期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小组的阶段划分,掌握小组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和工作以及小组规范形成时的特点和工作。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的阶段划分方法(二)小组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和工作(三)小组规范形成时的特点和工作三、考核要求(一)小组的阶段划分方法识记:小组的三阶段划分法。(二)小组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和工作1、领会:(1)小组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2)小组第一次聚会时的工作。2、应用:掌握几种第一次聚会时常用的活动。(三)小组规范形成时的特点和工作1、领会:(1)小组规范形成时的特点;(2)小组规范形成时的工作。2、应用:在小组规范形式时如何适当地运用游戏。第十章 小组中期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掌握小组冲突时的特点和工作以及小组成熟时的特点和工作。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冲突时的特点和工作(二)小组成熟时的特点和工作三、考核要求(一)小组冲突时的特点和工作1、领会:(1)小组冲突时的特点;(2)小组冲突时的工作。2、应用:掌握小组冲突时游戏的运用。(二)小组成熟时的特点和工作1、领会:(1)小组成熟时的特点;(2)小组成熟时的工作。2、应用:掌握小组成熟时游戏的运用。第十一章 小组后期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掌握小组后期的特点和工作以及小组后期的工作技巧。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后期的特点和工作(二)小组后期的工作技巧三、考核要求(一)小组后期的特点和工作1、识记:(1)小组后期的界定;(3)小组后期的目标。2、领会:(1)小组后期的主要特点;(2)小组后期的任务。(二)小组后期的工作技巧1、领会:(1)后期开始的离组准备;(2)后期的离别情绪的处理;(3)处理小组离别的方法;(4)为走进现实生活做准备的方法;(5)小组评估的方式和方法;(6)小组结束后的跟进方法。2、应用:(1)如何处理离别情绪;(2) 如何进行小组结束后的跟进。第十二章 小组的评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评估的概念、类型和作用,掌握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掌握评估报告的撰写方法。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评估概述(二)评估的设计(不作考核要求)(三)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四)评估报告的撰写三、考核要求(一)小组评估概述1、识记:(1)评估的概念;(2)评估的相关概念;(3)评估的作用。2、领会:评估的类型。(二)评估的设计(不作考核要求)(三)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领会:(1)测量工具的选择;(2)资料收集;(3)资料分析。(四)评估报告的撰写领会:(1)撰写准备;(2)研究性评估报告的格式要求。第十三章 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和反思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掌握小组工作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领会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和反思。二、考核知识点(一)小组工作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二)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反思三、考核要求(一)小组工作在不同群体中的运用1、领会:(1)小组工作在家庭中的运用;(2)小组工作在老人群体中的运用;(3)小组工作在其他人群中的运用。2、应用:(1)如何确定单亲母亲自强小组中小组设计的理念;(2)如何分析戒毒小组的优点和缺点。(二)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反思1、领会:(1)价值与伦理的反思;(2)小组工作技巧的反思;(3)小组工作本土化的思考。2、应用:(1)判断小组工作者可否表露自己的价值观并要求组员接受;(2)判断小组工作者可否与组员具有双重关系;(3)如何确定小组工作者的角色。三、题型举例(题型举例仅作参考,实际命题时不受此限)(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题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小组的最佳沟通模式是( )。A. 开放式沟通 B. 轮状沟通 C.环状沟通 D. 链状沟通(二)双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题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根据小组形成的角度可以将小组分为( )和( )。 A. 自愿小组 B. 自然小组 C. 基本小组D. 组成小组 E. 次层小组(三)判断题1、小组工作中的保密原则是绝对的。(四)名词解释1、需要层次论(五)简答题1、简述小组工作的功能(六)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协同领导的限制。四、考试时间:1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