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一场特殊的美育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物业团队与宿管阿姨化身“美育导师”,利用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以笔墨为媒、以劳动为基,在国画创作中触摸传统文化脉搏。这场名为“走入国画·传承经典”的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能传授的实践,更成为高校探索美育实践与人文素养融合的生动样本。
“以前总觉得宿管阿姨就是管纪律、查宿舍,没想到她们还能教我们画画!”参与活动的邱同学感慨道。这一声惊叹背后,折射出高校物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型。
活动现场,物业客服部宿管阿姨江信会以“非典型教师”的身份站上讲台。她手持画笔,从握笔姿势到墨色晕染,从构图技巧到意境表达,将数十年生活沉淀的艺术感悟倾囊相授。物业团队更提前筹备宣纸、颜料等耗材,化身“后勤保障组”与“技术指导组”,在裁纸调色中搭建起师生共创的桥梁。
这种角色转变打破了“物业=服务者”的刻板印象,将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物业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育人主体可以跨越身份界限,生活场景亦可成为美育课堂。
活动室里,墨香与欢笑交织。学生们或尝试写意花鸟的灵动笔触,在反复实践中体会“笔断意连”的哲学意蕴。江阿姨穿梭其间,时而示范“侧锋用笔”的技法,让劳动过程本身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当学生因调色失误而蹙眉,因画作成型而展颜时,传统文化已悄然浸润心田。正如参与者彭同学所说:“原来国画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通过双手创造的鲜活生命。”
活动尾声,师生与物业团队手持作品合影的场景,定格了高校育人生态的新图景。物业团队将日常服务经验转化为教育资源,宿管阿姨以“半师半友”的身份拉近师生距离,在共同创作中消解代际隔阂,构建起更具温度的校园关系网络。通过美育实践将传统文化从“书本符号”转化为“身体记忆”,让青年学生在笔墨挥洒中完成文化基因的传递。当江阿姨欣赏同学们创作的国画作品时,这场美育实践已超越其本身。高校育人无需囿于教室围墙,每个岗位都能成为立德树人的阵地;传统文化传承不必拘泥于形式,每次创作都是文明接续的契机。
据悉,重庆理工大学以"劳育筑基、美育浸润"为双核驱动,将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作为育人体系创新突破口,通过构建"课程融通-实践贯通-资源联通"的三维贯通机制,有效整合学科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多元运营力量,形成"全员参与、全域协同、全程浸润"的育人生态。学校特别打造"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集成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等服务功能,让师生在社区场景中实现教学相长、美美与共。这种将管理服务资源下沉社区的创新模式,与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形成双向赋能,切实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在校园每个角落落地生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