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师生深入田野、社区、纪念馆,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脚步丈量乡土,以专业反哺乡邻,诠释新时代青年担当。
凉河村的温度:从书屋烛光到移民精神传承
7月2日清晨,朝阳为慈云镇凉河披上金色薄纱。该校汽车工程学院基层服务践行团的队员们已穿梭在村舍间。“阿婆,家里用水方便吗?孩子上学远不远?”大一学生郑小雪半蹲在村民刁井和老人家门槛边,认真记录着乡村基础设施的真实状况。接过队员们送来的米油,老人眼眶泛红,连声道谢。
在凉河村党群服务中心,队员们分工协作、挥汗如雨。有人踮脚擦窗,有人整理书架,厨房里飘来饭菜香气。“让村干部吃口热乎饭!”队员杨再锹抹了把汗笑道。移民文化展示中心内,六大主题陈列区诉说着移民搬迁安置的艰辛历程与无数动人瞬间。队员罗远林凝视展柜感慨:“‘顾全大局’四个字,此刻有了千钧重量。”
最暖心的场景在村书屋。看到留守儿童翻阅的破旧课本,同学们当即制定“书香接力”计划,让知识的清泉持续滋润童心。
先锋镇的双向奔赴:能源模型遇见银发故事
“看!我的风车发电啦!”7月7日,先锋镇社区活动室爆发出阵阵欢呼。该校储能与油气工程学院实践队员田璇蹲在孩子中间,指导他们拼装风力发电机模型。桌上散落着分类垃圾桶和石油抽油机组件,一场“能源科普嘉年华”正火热进行。“煤炭就像大地埋藏的‘黑金’,但清洁能源才是未来。”队员们为孩子们讲解到。活动结束,孩子们抱着刚拼好的抽油机模型不肯撒手:“我们长大要当能源工程师!”
村落深处,73岁的老人张清家中又是另一番光景。队员郭金凤轻握老人枯瘦的手,听她讲述往事。“那时候挑土磨破三件褂子哟!”老人笑着比划。交谈间,队员荣俊杰已默默将院中堆积的枯枝捆扎整齐,李玉俊则利落地擦洗着积灰的灶台。临别时,老人热情地拿出了自家种植的梨分给队员们。她倚门目送,夕阳将她和年轻学子们的身影重合在一起。
红岩丰碑下的代际对话:两双手共护精神火种
歌乐山烈士陵园,松涛阵阵。7月9日上午,“千秋红岩”实践团队员小心搀扶着老人们,沿着青石台阶缓步而上。老人们颤抖的指尖轻抚玻璃展柜,双眼在“狱中八条”的复制品前久久凝视。祭扫仪式中,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与青春洋溢的学子同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沙哑与清亮的声线交织,两代人的歌声在松涛间交织。从纪念馆的历史回响到社区院落的家常话,实践团在四天的走访中收集着时代的答卷,几位老人用亲身经历勾勒出国家巨变的轨迹。
带队教师付红伟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当老人的手与青年的手交握时,红色基因完成了最生动的传递。”
反诈舞台的青春智慧:三句半守住百姓钱袋子
“中奖信息莫轻信,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旦转账准上当,清醒!”7月的重庆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智守乡安”团队传播防骗知识的热情。在双福街道多个社区及先锋镇绣庄村,大学生们用自创的反诈三句半点燃了居民的学习热情。不少老年居民看完表演后连连称赞:“这种形式太好懂了,比光听讲座记得牢!”
五天的基层实践中,团队发放问卷287份,据此制作的《社区防骗指南》成抢手货。团队指导老师表示,这些一手数据不仅为后续精准宣传指明方向,更为政府部门完善基层反诈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今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电梯与智能制造学院开展“安全乘梯”专项行动,通过情景演练和互动讲解,普及电梯安全知识,提升居民应急能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组建“数字助农”服务队,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辅导,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柑橘、茶叶产业种植与销售策略。管理学院推出“红色教育+”活动,将安全知识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为儿童送上“成长礼包”。后续团队将在暑期及秋季持续开展实践,展现青年担当。
“当青春脉搏与大地心跳同频共振,教育便拥有了最磅礴的滋养力。”该校党委书记向晓春表示。据悉,学校团委已连续3年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累计组织5000余名师生,开展260余场服务活动,足迹遍布重庆40个乡镇街道。“每一次弯腰清扫,每一次促膝长谈,都是最生动的思政课。”校团委书记于春艳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体系,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这些刻写在田野、社区与纪念馆的青春印记,终将汇聚成强国路上的澎湃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