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山城,暑气蒸腾,却未能阻挡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追寻。7月7日,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千秋红岩”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搀扶着来自圣泉街道大官桥社区的12位老人缓步走进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展厅内,泛黄的手稿、锈迹斑斑的刑具、定格历史瞬间的老照片,在寂静中诉说着红岩烈士的不朽风骨。老人们颤抖的指尖轻抚玻璃展柜,双眼在“狱中八条”的复制品前久久凝视,那一刻,岁月仿佛被悄然穿透,两代人的目光在历史的深处交汇——那些在铁窗镣铐间依然目光如炬的青春脸庞,此刻正穿越七十余载光阴,与后辈们默然相望。
参观结束后,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迎来了一场庄严肃穆的祭扫仪式。全体人员肃立默哀,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深深三鞠躬。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陵园上空回荡时,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与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同声歌唱,两代人的歌声在松涛间交织,谱写着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
在随后的交流分享会上,67岁的刘崇庆老人以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道:"当年在这里回荡的是枪声,而今响彻的是歌声......",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住身旁学生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你们这一代娃儿,一定要把重庆的红色故事讲好,要把红岩精神传下去!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阳光下,老人眼中闪烁的泪光与青年学子胸前的团徽交相辉映。
“前辈们未竟的事业,就是我们脚下的长征路。”实践团成员周紫涵站在烈士墓前,铿锵的话语在松柏间回响,“红岩精神不是陈列馆里的展品,而是奔涌在我们血液里的信仰基因。我们将坚定守护这份理想,让青春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从纪念馆的历史回响到社区院落的家常话,实践团在为期四天的走访中收集着时代的答卷。老人们的讲述如同时光的胶片,一帧帧展现着沧桑巨变: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衣食无忧奔小康”,从“书信往来盼平安”到“视频通话见亲人”,几位老人用亲身经历勾勒出国家巨变的轨迹。郑霞老人动情地说:“作为见证者,我亲历了国家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的繁荣富强,英雄们的理想都实现了……”话未说完,两行热泪已滚过沟壑纵横的面颊。这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在场所有人红了眼眶,年轻的实践团成员们不约而同地握紧了手中的采访本。
“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学校党委书记向晓春表示,“我们要把这样的实践活动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堂,构建起立体化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他号召全校师生要以实际行动传承红岩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答卷,让英雄们的热血丹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文/付红伟、向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