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子大学问!看天师大“政和会知”实践团如何’刨’出政和竹产业振兴密码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解码“以竹代塑”“以竹富民”等政策在县域的生动实践,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和会知”实践团于近日前往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竹产业核心区——中国竹具工艺城及现代化竹加工厂,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以竹兴业、以竹富民、以竹代塑、以竹融链”的发展路径,实地探究一根翠竹如何撬动73.4亿元产值的绿色奇迹。

一、探秘智造引擎,解码链式融合新动能
实践团抵达国家级重点工程——中国竹具工艺城。在竹艺博物馆,从多样的竹材种类、精湛的生产工艺,到琳琅满目的创新竹家具、茶具、工艺品,团队成员系统观摩了竹产业的魅力图谱。负责人介绍,该城通过整合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已成功吸引政和县竹产业发展中心、福建省竹标委及祥福、九竹等23家规上竹企入驻,汇聚产品3600余种,占据全国70%竹茶具市场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升级引擎。团队重点考察了工业设计机构、中试检测平台等提升产业链附加值的核心环节,深刻体会到资源集聚与链条整合的强大驱动力。
随后,团队走进现代化竹加工车间。机械轰鸣中,成员们亲眼见证了原竹蜕变为精美竹制品的全过程,直观感知了精细做工与市场逻辑。工厂负责人介绍,在“以竹代塑”政策引领下,企业正加大在环保竹包装、竹建材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精准替代传统人工,大幅提升了效率与产品品质。“智能竹家具、文化IP文创产品已成新增长点,”成员朱宁萍感慨道,“传统产业升级必须拥抱新需求、开拓新赛道。”依托全县46万亩优质竹林及竹子速生、低成本的优势,政和县正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推动竹产品向高附加值、绿色环保方向加速转型,全力支撑其打造省级竹产业融合示范县的目标。

二、洞察市场蓝海,谱写惠民共富新篇章
实践团深入调研市场开拓与产业惠民实效。团队了解到,竹艺城正积极借力跨境电商平台拓展国际市场,并通过专利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其设立外贸馆、联动浙赣竹产业资源的蓝图,旨在打造福建竹产业全链展示窗口和国际竹具贸易枢纽,展现了“小竹子闯大世界”的雄心。
同时,团队聚焦“企业+基地+农户”原料供应体系的惠民成效。交流显示,竹产业显著带动了当地竹农增收,促进了城乡要素的良性互动。龙头企业通过“从游”模式,有效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在茶叶原料供应、竹制品加工等环节协同发展,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引领百业繁荣、共同富裕的生动画卷。
三、青春丈量热土,贡献振兴智慧新力量
“从匠心传承到智能脉动,再到全球视野,政和竹产业的绿色崛起之路清晰而坚定。”团队指导老师韩燕宁在调研后总结道。亲历制造流程、剖析成本结构、感受技术赋能、认知生态价值——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认知,是本次实践最珍贵的收获。团队负责人陈子谦表示:“实践团将系统梳理走访参观成果,全景式呈现政和竹产业从资源禀赋到创新驱动、从智能制造到富民增收的发展图景,为学术研究与政策优化贡献我们的青年智慧。”
竹浪翻涌,绿韵绵长。天津师范大学“政和会知”实践团行走在翠竹掩映的兴业路上,以脚步丈量热土,用专业触摸产业振兴的强劲脉搏,更加坚定了将青春融入祖国山河、以学识服务绿色发展的使命与担当。(通讯员:章金鑫、陆佳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