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海洋强国战略,探寻体育力量与海洋发展、红色基因的深度联结,7月23日至28日,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梦想蓝·体育情·报国志”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广西北部湾一带开展红色体育调研。作为我国西南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前沿阵地,北部湾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与蓬勃的海洋体育发展潜力,为实践队追寻海洋强国足迹、挖掘体育服务国家战略路径的提供了有益实践。
山海的起点,界碑与国门的家国分量
东兴市竹山村,这里坐落着大清国一号界碑,作为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起点,碑身以海蚀岩凿刻“大清国钦州界”六字,静静矗立在北仑河出海口的小山坡上。实践队静静凝视碑身,在实践队带队老师讲述中回溯1885年《中法越南条约》签订后,边疆军民守护国土完整的艰辛历程。“这里是陆地与海洋的交汇点,更是家国情怀的原点。”带队老师表示,“从界碑远眺北仑河,既能感受到‘寸土必争’的历史重量,也能看到今日中越边贸的繁荣景象,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我们此次调研的精神起点。”
大清国钦州界
指导教师谈广言讲述大清国界碑
同日下午,团队驱车40余公里抵达东兴口岸,参观东兴国门与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达15米的纪念碑用中越双语镌刻着“光荣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抗法援越战争中牺牲的两国烈士。实践队从界碑的“静”走向国门的“动”,从历史的“守望”向未来“开拓”,这片连接陆地与海洋的边疆,既承载着守护蓝色国土的使命,也浸润着红色基因的温度。
实践队员瞻仰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东兴市山海相连民族团结地标广场
红船破浪,北部湾畔的革命航迹与精神传承
当帆船划破北部湾的晨雾,“海上胡志明小道”依稀可见,这条曾在特殊历史时期承担物资运输与支援使命的海上通道,如今虽已褪去硝烟,却在浪花翻涌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军民协作、共护边疆的壮阔场景。航程至半,我国设计和制造的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南宁号”停在湾畔,作为见证我国海军发展的功勋战舰,“南宁号” 的钢铁舰身承载着国防建设的艰辛历程,也折射出我国从海疆防御到海洋强国的战略跨越。
海上胡志明小路0号灯塔
实践队驾驶帆船重走海上胡志明小道
走进北海侨港历史文化展览馆的光影中,那些尘封在木纹里的记忆便活了过来。上世纪70年代末,越南归侨们将搏击风浪的海洋生存技能转化为特色体育实践—海上扒龙船便是典型代表。船头擂鼓助威、船身众人齐心划桨,这项源于渔民协作的活动,不仅是生存智慧的延续,更在竞渡中凝聚起“同舟共济”的合力,淬炼出“坚韧不屈”的意志。“从体育社会学角度看,归侨们用划船竞速重构生活秩序,将海洋技能升华为精神力量,这种‘以体育心’的智慧,为当代体育如何服务社会提供了宝贵启示。”队员们分析道。实践队还探访北海首个农村党支部龙潭党支部旧址,作为抗战时期发动群众抗日的红色堡垒,这里的红色斗争历史与侨乡人民的坚韧力量相互呼应,“攀桅瞭望”“扎筏泅渡”的红色基因与海洋文化也这里共生共荣。
实践队在侨港历史文化展览馆寻找海洋体育印记
实践队在龙潭党支部追随先辈红色足迹
浪涛依旧拍打北部湾的岸线,红船的精神却早已越过时空。从 “海上胡志明小道” 的木桨到 “南宁号” 的钢铁舰艏,从归侨扒龙船的鼓点到龙潭党支部的红色印记,那些关于“守护”与“开拓”的信念,伴随着海洋的印记却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海洋体育的对话,从港域实践到高校赋能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实践队深入港域,探寻海洋体育的发展脉络。广西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秘书长、防城港市帆船帆板协会会长陈毅志介绍了北部湾区域海洋体育的发展现状与远景设想,防城港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陈海东也从政策制定等方面分享了海洋体育运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实践队还走访了北海市帆船码头,了解到当地已形成完善的海洋运动运营体系,海洋运动正逐渐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串联城市交流的纽带。
实践队与广西帆船帆板运动协会、防城港市交通运输局调研座谈
实践队与广西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秘书长、防城港市帆船帆板协会会长陈毅志座谈调研
实践队在北海码头与北海帆船协会陈勇调研
在北部湾大学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海洋体育的对话正在悄然升温。作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前沿窗口,北部湾大学的海洋体育发展迅速,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际海洋运动学院”挂牌北部湾大学体育学院。座谈会上,两校师生围绕 “国际海洋运动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等主题深入探讨。北部湾大学体育学院分享了立足中国-东盟交流前沿在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尝试搭建区域性海洋体育交流平台,将海洋体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实践队则分享了在体育课程建设、体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中探索,以及依托山·海场域优势开展帆船、户外拓展等特色户外运动项目等方面的经验。座谈会后,实践队参观了北部湾大学体育场馆设施和海洋体育实训基地,实地开展交流。带队领导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副主任翁兴和总结道:“两校的探索虽各有侧重,但都在回答‘如何让体育成为服务国家海洋战略、促进区域融合的力量’这同一个时代命题。”
实践队与北部湾大学体育学院开展座谈
实践队参观北部湾大学体育场馆
从港域规划到海洋实践,再到高校探索,海洋体育的多元实践始终紧扣“服务海洋战略、促进区域融合”的核心。这种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探索,正是“守护”蓝色疆域、“开拓”陆海文明的生动注脚。
向海图强,百色精神指引下的新时代蓝海答卷
作为临海高校的体育学子,新时代的担当不仅要求我们扎根蔚蓝沃土,更需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领航的力量。调研的最后一站,实践队踏上广西百色这片革命热土。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革命先辈领导的百色起义,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燃起的星星之火,在百色起义纪念馆和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实践队在追溯革命烽火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中与体育相关的印记。艰苦环境下,先辈们将强健体魄视为斗争的基础,通过兵操训练积蓄力量,这些细微的片段,虽不是革命记忆的主线,却也让队员们感受到,红色精神中蕴含的坚韧与奋进。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先辈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训练,那种“超越极限、坚韧不屈”的劲头,正是体育精神最本真的底色。
实践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
实践队找寻百色起义中的体育印记
从红色启程,向海洋出发,海洋体育的开拓之路任重道远。今日厦大体育学子,当以“体育 + 海洋”的融合创新书写担当答卷,在课程教学中,持续依托我校场域优势开展帆船、浆板等特色项目的探索,将海洋运动技能与国家海洋战略知识深度融合,让课堂成为连接浪尖实践与家国情怀的纽带;在科研探索上,聚焦海洋体育发展中的码头、航道等现实瓶颈,以及中国-东盟、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海洋体育合作机制构建等关键命题,让学术思考始终对接国家经略海洋的时代需求。每一次教研实践的深耕,都是向 “体育服务国家海洋战略” 这一命题的有力回应,都是助力向海图强的坚实步履。
使命在肩,奋斗有我。在此次调研中,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梦想蓝・体育情・报国志"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广西北部湾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其足迹遍及祖国边陲的山海大地。从红色界碑的历史厚重感,到国门建设的蓬勃生机;从海上革命航迹的精神传承,到海洋体育的多元实践;再到百色起义中红色基因与体育精神的深度融合,实践队共走访5个城市,与3个海洋体育主管单位或从业单位开展座谈,寻访10余处红色地标和海洋堂体育相关场所,深刻领悟到红色文化与海洋体育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发展方面所彰显的强大力量。
展望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深化海洋体育发展路径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丰富内涵;积极引领青年学子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为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