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CERNET30周年专访】暨南大学副校长翁健:深化数智教学应用,赋能新质人才培养
2025-04-22 11:44:00
中国教育在线

  【受访专家】翁健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会评专家、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密码学会常务理事等。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数字政府研究院理事长、广东省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工学组学科评议组成员等。2023年度中国密码学年会大会主席、亚密会ASIACRYPT2023大会主席。


  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回顾

  【中国教育在线】: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校的信息化建设历程,及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翁健副校长】

  暨南大学一直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环节和管理手段,近30年来学校紧跟国家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战略,聚焦学校事业发展需求。现已建成集安全泛在的信息化网络,集约共享的数据化平台,卓越创新的数字化资源,高效整合的智能化算力,协同联动的便捷化服务为一体的学校现代化信息化服务体系,有效支撑了教育、科研与管理活动。主要成果有:

  1. 聚焦高质量发展,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学校提出了“一三五”内涵式发展战略。打造以师生为中心,通过“方向化、团队化、全栈化”的深度改革,构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路径创新、体验创新”工作新范式,致力推动数智校园高质量发展。

  2. 发挥学科优势,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依托学校在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深厚积淀,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与技术平台,实施联防联控机制,实现成本优化与效能提升。打造高水平攻防实战基地,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学校在《面向云安全的数据保护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上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3. 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激发暨南发展新动能。学校致力于建设新一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新基建”基础。持续优化三地五校区“零距离”网络访问环境,助力智慧校园服务体系,搭建高性能算力及超算平台,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4. 聚焦智慧校园建设,夯实数字化基础底座。学校打造三大核心支撑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共享和服务平台、统一门户平台),推进“一网通办”的高效管理与服务模式,建立完善的移动服务体系,夯实数字底座,助力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信息化校园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荣获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5. 深化数智教学应用,赋能新质人才培养。在深化数智教学应用方面致力新质人才培养。学校建设了涵盖多层次、全方位、泛在化的网络学习空间体系,精准对接学生学习需求,持续丰富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课程资源。目前我校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1门,课程获批数量位居广东省第1位,全国第23位。

  此外,学校与粤港澳地区高校携手,创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此举旨在通过成员间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与融合,课程的共建共享,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为湾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课程建设与发展树立了典范。新华网、人民网、大公报、澳门日报等43家媒体进行75次报道,社会反响热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机制的创建与实践》项目也因此荣获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6. 构建协作联动机制,重点发力“人工智能+”

  学校积极构建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发展规划处、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教育学院、暨南大学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等部门,紧密协作与配合,形成协同态势共同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未来学校将继续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一体化统筹方案。通过打造环境、构建平台、开发资源、普及知识、开设课程,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教研、科研、管理各环节有机结合、有效融合。在以助教、以助学、以助评、以助育、以助研、以助管六大领域积极探索更多创新路径与方法,力求在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教育服务领域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中国教育在线】:2024年是CERNET建设三十周年,请您回顾一下贵校参与CERNET建设的经历?

  【翁健副校长】

  CERNET建设三十周年,也是我校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30年。在此期间,学校始终紧跟CERNET建设步伐,不断升级优化我校网络接入环境,致力于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

  1.接入中国互联网主干网CERNET

  1995年12月,一条64K专线成功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标志着暨南大学校园网正式建成并启用,也标志着我校跻身全国首批接入互联网高等学府之列,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新篇章。

  

暨南大学原校长刘人怀教授在开通仪式上讲话

原网络中心主任罗伟其教授主持开通仪式

  2.承担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项目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是由国家发改委主导,中国工程院、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八部委联合,于2003年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创新。2004年暨南大学成为首批接入CERNET2的高校之一,学校积极参与纯IPv6网络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工作。2012年,学校成功完成了“暨南大学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子课题建设,适配信息系统向IPv6迁移,实现了五校区IPv6网络互联,推动了IPv6技术在校园内的广泛应用与普及。

  3.开展基于IPv6的可信绿色下一代移动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

  2014年,暨南大学率先在石牌、番禺校区学生宿舍开通了无线网络服务,成为华南地区首批提供此类服务的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基于IPv6的下一代绿色无线智慧校园应用示范项目”的子项目验收,实现了IPv6校园网络的进一步升级,推进了IPv6技术在学校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学校IPv6用户规模已超过4.5万人,工作指标综合排名稳居全省前列,并多次受到广东省教育厅高度评价与通报表扬。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在推动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您认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翁健副校长】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具有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质态特征,也逐步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暨南大学早在数年前便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学科,自2020年起开始招收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学生,重点发力“人工智能+”,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和双向赋能。学校正在精心制定相关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教育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与应用,推动高等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1.赋能专业建设,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一是一流专业建设引领转型:以打造一流专业为目标,精选出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推动其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与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特色新专业,加速我校学科专业数智化、融合化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强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开展系列面向全校的人工智能相关通识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AI素养。三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人工智能及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四是构建数字化育人生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全过程培养机制和全流程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实施效果。

  打造“AI+”示范课程今年3月,暨南大学新增立项基于知识图谱的在线开放课程(群)项目,26门课程获得立项支持,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该项目不仅促进了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丰富、互动的学习资源,有力推动了“AI+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2.赋能国情教育,推动中华文化传播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与专业课程匹配的课程思政、国情教育图谱。弘扬侨校精神,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家国情怀意识和使命担当的责任感,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和大统战工作。

  学校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等平台,通过在线课程共建与共享,引领湾区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育治理的改革创新,用优质课程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

  3.赋能科学研究,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科研需求,布局前沿科学研究体系,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算力底座与科研基础设施,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科研新示范。同时学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聚集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中国教育在线】:您认为人工智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有哪些潜在的作用和实际应用?

  【翁健副校长】

  千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教育平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观念之中。然而在地域差异、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教育不公平现象长期以来较难有效解决与备受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在推进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破解教育难题、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1.促进教学资源均衡分配,实现“有教无类”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融合对接,打破传统教育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习者在智能教育新形态中,与校内外教师、学生乃至人工智能体进行互学互鉴。每位学习者均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2.推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实现“因材施教”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教师可更高效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以为每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与支持。通过智能推荐系统,教师可以向学习者精准推送符合其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评、测、管全过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 提供多维评价机制,促进教育公平

  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深入数据挖掘,建立起具有多维特性的客观评价标准,有助于发现学习者的潜能与特长,确保每个学习者的进步与努力都能得到全面、公正的客观评价。人工智能提供的良好的理念、方法、制度、体系和环境支持、技术支持与教育的深度结合,可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人群,拓宽教育资源获取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切实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

  对CERNET的祝福与期望

  【中国教育在线】:2024年是CERNET建设三十周年,请问您对CERNET有什么祝福和期望?

  【翁健副校长】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砥砺前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祝愿CERNET在未来的日子里,再创辉煌!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三十年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向所有为CERNET建设做出贡献的同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804141326 2025-02-25 13:04
SRC-804141326 2025-02-24 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