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大学硕士歌剧表演专业
她用四年扎实积淀与两次破茧成蝶
完成了从南海之滨
到未名湖畔的惊艳跨越
今天,让我们走近音乐舞蹈学院
2019级音乐表演专业胡洋
聆听她关于选择、坚持与热爱的故事
谈及为什么会选择北大作为考研目标,胡洋坦言,“我第一次考研报考的是广东的学校,我的和声科目拖了后腿,调剂阶段频繁被问及研究方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填报志愿时似乎局限了,这并不是我真正的兴趣——我其实更渴望在舞台上通过表演传递人物情感。”那段时间,胡洋常常边改调剂简历边问自己:是否应该勇敢追一次真正热爱的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北京大学设有歌剧表演专业,既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深挖戏剧理论,又能保持与舞台的直接连接。这与胡洋的理想完全契合,因此怀着心动与忐忑的情绪,她在系统上报考了北京大学歌剧表演专业。
▲胡洋报考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准考证
“我选择独自备考——目标院校只写在笔记本扉页上,连家人和最亲近的朋友都不知道我的真实志愿。一方面,我不想让他们担心,另一方面,我想将事情做到自己有把握的程度,再将喜讯分享给他们。”和自己较劲的过程,于胡洋而言是最大的挑战,报考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全国只招6人的专业竞争压力像块大石头压在她的心上,那段时间每天像走钢丝:既要完成学校正常课业,又要挤出时间准备研究生考试。压力最大的时候,她找到了一个“特别”解压的方式——刷题。完成每日设定的学习任务就像给胡洋心里拧紧的发条松了一扣,规定自己今天必须整理完三套真题,做完后听着笔尖划掉待办事项的沙沙声,反而能踏实地睡个好觉。“这种‘以压力对抗压力’的方式虽然非常态,但确实让我找到了平衡点:当注意力聚焦在具体任务上时,对结果的焦虑反而被稀释了。”收到北大的录取信息后,再回头看,那些独自伏案的深夜,正是胡洋对自己承诺的无声坚守。
▲胡洋北京大学的拟录取通知截图
因为有前一次的考研经验,胡洋对自己的专业薄弱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备考阶段前期,她首先对考试的四个科目考察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地学习了解,并且积极参加各类声乐培训,进一步充实自己的专业素养。进入8月份,胡洋正式开启了在自习室的“沉浸式备考”,“每天早上8点起床,前往自习室学习的路途上利用碎片时间背诵单词,到自习室后上午主攻两门专业课的论述题,午饭后到下午的时间主要练习英语真题,真题和作文练习隔天交叉进行,然后再跟着政治带背学习政治,下午到晚上整理一个时期的戏剧史和歌剧史相关内容,晚上11点自习室关门回家”,通过精准模块化的时间管理充分规划学习计划。
▲胡洋参加声乐培训并演唱歌剧《蝙蝠》
▲胡洋备考的自习室
针对不同的考试科目,胡洋也有自己专属的学习技巧。“政治学习实际上还是以背诵记忆为主,但到了十二月最后的冲刺阶段,各类押题试卷发布后,我建议在获得预测题的第一个星期内就要完成一轮背诵。因为多数在考前仅完成一轮背诵或者尚未完成一轮背诵就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仅是极少数,背诵的轮数越多,熟练度自然越高。”胡洋在完成一轮背诵后,坚持每隔2-3天进行一轮复习,直至考试前几天,将复习频率提升至每天一轮。“我通常选择在早上6点起床开始背诵,直至考试当天,我都是在完成一轮背诵后进入考场的。”
▲胡洋的部分学习资料照片
胡洋在英语备考中也谈到了学习的关键,掌握英语的关键在于记忆单词,单词书的选择并不拘泥于特定版本,因为基础词汇量均为5500词。可根据个人学习目标挑选适合的单词书,例如真题词汇书,以便从历年试题中学习单词,网络上也有许多学习资源可供选择。无论是使用实体书籍还是软件工具进行学习,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循环。“我大约复习了30多遍单词,到了后期,我每天能够熟练记忆1000个单词。”除了单词记忆,她也强调翻译部分的真题练习,“翻译真题甚至成为了我每日最轻松的时刻。”
▲胡洋的部分英语翻译真题练习
专业课准备其实就藏在本科日常课堂里。胡洋分享道,例如中西音乐史这类核心课,既是考研常见科目,也是学院老师重点打磨的课程。她上课时会用不同颜色的笔,跟着老师标记重要考点及拓展知识,期末按考研题型整理笔记,到大四复习时发现很多真题都能在课堂笔记里找到影子。而戏剧概论作为胡洋本科阶段没有涉猎过的专业课,对她来说是一门跨考的科目,“备考时我会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忆,同时采用比较的方式,通过对比两个作者创作风格和作品特征,或中西创作差异的比较来加深记忆力。”并且,将参考书目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笔记并打印出来,再在笔记上增加额外的知识点,也是胡洋分享的“秘籍”之一。
▲胡洋的部分个人复习笔记
歌剧史主要考察中西歌剧不同时期的歌剧作家创作特征和剧目分析以及北京大学自己的原创作品,所以胡洋在备考时以时间轴进行作家作品分析,了解每一部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近几年国家大剧院出品的歌剧创作特点,“因为这两门课程考试方式都是偏论述性质,所以我阅读大量论文,不断写题,相比电子写题我更偏爱手写,手写的方式对我来说能够记忆更深刻,同时能够模拟在考场上如果遇到写不下去的地方应该怎样圆回来和避免下次发生。”为了巩固学习记忆,胡洋讲述了她的一个特别方式,就是专门购买了白板粘在墙上,将每天学习背诵的知识点默写记忆,“这样写有一种老师在上课,每一个知识点都在大脑里迅速过一遍的感觉。”
▲胡洋的部分歌剧剧目分析练习
▲胡洋的白板记忆练习
“当时报考时,我最看重的是学校的地理位置和硬件条件。珠科依山傍海的校园环境特别吸引我。深入了解音乐舞蹈学院后,我发现这里不仅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还特别注重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学长学姐都有过大型演出经历,这种‘学以致用’的氛围让我毫不犹豫把珠科填为第一志愿。”谈及本科阶段的学习对胡洋研究生备考的帮助,她特别感谢学院和老师们对她的关心支持与帮助。
▲胡洋本科阶段参加期末考试
“本科阶段学院的课程体系为我的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本科时在声乐专业课上,我的专业老师张芳芳老师从声音训练到曲目积累,再到歌剧语言打磨,都给予了我系统耐心的指导,这构成了我最核心的专业支撑。”除此以外,学院特有的《重唱与表演唱》和《舞台艺术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授课老师不仅在课堂上细心指导表演细节,还特别注重实战演练——从眼神交流到肢体语言设计,每个环节都有针对性训练。“记得在《重唱与表演唱》课程中,我们既要完成课下的分组排练,又要在专业舞台上进行期末展演。这种从排练厅到舞台的完整闭环训练,不仅提升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让我在舞台表现上更加自信从容。”
▲胡洋与同学上《重唱与表演唱》课程
▲胡洋与同学课下合影
好的音乐表演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是集体智慧的共振。对胡洋来说,本科期间从声乐比赛到音乐剧演出有很多难忘的舞台体验。印象和影响最深的,是大三时作为合唱团成员参与学院原创交响叙事套曲《你从那里走来》的排演,见证了这部大型作品从谱面到舞台的全过程。“每次联排都像在上大师课——指挥家如何调动百人乐团,声部长怎样平衡各声部音色,这些平时在专业课里接触不到的宏观视角,让我真正理解了‘团队艺术’的分量。特别是看到院长和老师们在舞台上默契的眼神交流和气息配合,那种专业音乐家之间的化学反应,比任何理论课都更直观地教会我如何成为合格的表演者。”直至现在,胡洋准备研究生阶段的歌剧排演时,依然保持着从这部作品里学到的习惯——既专注打磨自己的唱段,更注重聆听其他声部的流动,这种整体意识正是本科实践带给她的宝贵财富。

▲胡洋参与《你从那里走来》的排演
师者如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张芳芳老师是胡洋的本科指导老师,对她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芳芳老师于我而言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在教学中老师既严格又充满耐心,总能精准发现我的问题,比如歌剧唱段中的发音细节或情感表达,然后逐句示范指导。每次专业课她都会花大量时间带我从基础练声到完整曲目打磨,这种严谨细致的训练为我的声乐功底打下了扎实基础。”生活中的张老师更像一位知心朋友,课后常常关心胡洋的日常状态。有压力时也会用轻松的方式对她进行开导,当看到胡洋取得进步时她比任何人都高兴。正是这种亦师亦友的相处模式,让胡洋在保持专业态度的同时,始终对艺术保持热爱。
▲胡洋(右一)和同学与张芳芳老师(中)合影
收到录取通知的第一时间,胡洋就将喜讯分享给张芳芳老师。“芳芳老师是一个对我很好,很关心我的老师,我一直想要成为芳芳老师的骄傲,备考时老师时不时的会关心我的近况,但我因为没有获得成绩总是感觉无颜面对,所以一有了好成绩我就立马向老师汇报。”

胡洋表示,她也非常感谢辅导员王彤老师对她的关心和帮助。“作为辅导员,王老师把责任体现在细节里,当发现我状态波动时她没有刻意追问,而是通过日常接触慢慢开导我,也会分享往届学生的经历帮我打开思路。在我恢复后又默默退回观察者角色,这种既周全又保持界限的陪伴方式,让我学会用更成熟的态度面对困难。”直到现在遇到压力时,我仍会想起她温和却有力的支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走得更远”,这句话如今也成了我的情绪调节指南。
升学并非一路坦途,但胡洋表示自己是幸运的,“大家都很照顾我,所以想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家人们总是无条件支持我的选择;芳芳老师在我备考时主动调整课程安排,毕业后时不时地发消息关心我的近况;还有一直为我加油打气的好朋友们。”在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信息时,胡洋最感谢没有退缩的自己,虽然这段路一人独自前行,但回头身后总有力量。“那些反复打磨的唱段、偷偷修改的志愿表、甚至压力大到在操场跑圈的时刻,都是自己推着自己往前走。如果说有什么支撑,大概就是心底那点‘再试一次’的不甘心吧。”
▲胡洋备考的全部纸质资料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胡洋的总结是“别让焦虑淹没了体验”。她坦言,大学四年最大的遗憾,不是参加的活动太多,而是有些机会因为怕麻烦而错过了。后来才明白,那些在辩论队备赛到凌晨的疲惫、在音乐剧后台手忙脚乱的瞬间,恰恰是复试时能让考官看到立体形象的最好素材。“怕就不要做,做又何必怕。”独自备考北大的时间里,每当胡洋感到疲惫时,这句话就会浮现在她的脑海中。虽然复试考场上高手如云,但站在考官面前的那一刻,当胡洋想起无数个在琴房镜子前反复打磨答案的夜晚——那些无人见证的坚持,就是她最大的底气。
▲胡洋复试前偶然路过拍下的北大西门
未来,胡洋将会在研究生阶段继续脚踏实地,保持备考时的专注,但更注重“学用结合”。“一方面扎实学习戏剧理论课程,弥补跨专业的不足;另一方面多参与校内外的舞台实践,站在舞台上排演更多的歌剧,把课堂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她也希望自己能在学业精进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教学经验,成为像指导过她的老师一样的人。她想对仍在校学习生活的师弟师妹说:“真正的成长,发生在你独自坚持却依然向前的时刻。愿你们珍惜校园时光,享受为理想拼搏的过程。”
▼
未名湖畔的星光
照亮来时的倔强与渴望
琴房镜前的独白
终成舞台上的璀璨回响
愿每个不懈奋斗的学子
都能在热爱的疆域
破茧成蝶,向光生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