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汕头大学发布新书《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
2025-05-08 17:48:00
中国教育在线
  5月7日,汕头大学在桑浦山校区举行《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新书发布媒体见面会。校党委书记唐锐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志峰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敏出席见面会党委宣传统战部、教务处、教师发展与教育评估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参加见面会

主持人唐锐(摄影由佳隆)

  本次见面会由唐锐主持。他表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奔涌,中国正以“教育数字化行动”引领教育现代化进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汕头大学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将智慧教育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一书的发布,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特别是在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汕大愿以智慧教育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教育变革贡献岭南智慧。


师生代表 (摄影叶楠楠)

  会上播放了汕大智慧教育探索和实践成果展示片。视频生动展现了汕大智慧教育的全景:AI科创平台上师生调试机器人竞赛代码,智能医疗检测平台利用25万张眼底影像数据训练AI诊断模型……镜头串联起“硬核技术”与“人文关怀”交织的教育场景,直观呈现学校从数字基建到AI赋能的创新跃迁。

  汕头大学的智慧教育建设经历了从数字化校园到智能化教育的三十年跨越。自1990年起,从第一台校园网服务器建设,到如今的“私有云+数据中台+业务应用”架构,汕头大学一直走在高校信息化的前列。汕大智慧教育建设涵盖诸多领域,成果丰硕为更好地总结汕大智慧教育探索历程,系统呈现了学校的理念、实践与思考,郝志峰教授和陈敏教授组队编著了《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一书作为主编,郝志峰在见面会上介绍了《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创作背景、内容概览和创新亮点


新书封面

  《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以“智慧教育一体化改革”为主线,从战略发展、教学融合、学术研究、管理服务、国际交流、未来展望六大维度,构建了“智慧助教、助学、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的五位一体体系,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实操指南。郝志峰重点分享了四大创新实践:一是汕头大学智慧教学融合理念与实践通过理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四类课程案例,展现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式实践教学二是汕头大学智慧学术研究理念与实践,包括智能制造实验室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眼科疾病AI检测平台实现医学与AI技术深度融合;三是汕头大学智慧管理服务理念与实践打造数字书院、智慧校园系统,配套AI素养培训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效管理生态;四是汕头大学智慧国际交流理念与实践推出“医学+人工智能”复合型课程,慕课资源成功“出海”,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


郝志峰介绍新书(摄影叶楠楠)

  郝志峰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汕大的智慧教育实践,正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让知识传授更有温度,让能力培养更有深度。表示,汕大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智慧教育的新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扩大国际合作,构建更广阔的智慧教育生态圈

  作为《汕头大学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配套成果,学校于4月7日发布了《汕头大学教育教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这份指引是学校紧扣国家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部署,深入贯彻《广东省本科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的校本化实践教师发展与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来佑彬在会上解读时指出,该指引聚焦“教、学、评、管、研”五大核心场景,系统梳理智能备课、个性化学习诊断、AI辅助学术分析等18类高频教育教学应用,提供46个可复制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高校提供可落地的AI教育应用框架


陈敏答记者问(摄影叶楠楠)

  汕头大学三十年智慧教育实践贯穿“数字基建奠基—技术融合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三大阶段。此次新书的发布,不仅是对过往成果的总结,更标志着学校从“改革试验田”向“经验输出者”的角色升级。随着《新时代汕头大学综合改革方案(2025-2027)》的全面实施,汕头大学将继续贯彻智慧教育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教育理念、制度、文化的系统性变革这一做法,以改革勇气探索未来之路,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提供“汕大方案”。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