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由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承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校领导以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共同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与未来方向。国家民委教育司一级巡视员李学锋,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长罗龙,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等出席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夏泉主持。
李学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关键举措,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推进学科建设,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限制,强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导向相结合。要加快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教材建设、加强师资储备,构建结构合理、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同时,通过成立学术组织、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形成多主体协同、多层次联动的建设格局。
罗龙高度赞扬了暨南大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强调,未来应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对此,罗龙结合广东省民族工作以及暨南大学的特色优势,提出以下三点工作建议:第一,加强史料体系建设,挖掘岭南及港澳台侨相关史料;第二,构建特色话语体系,创新港澳台侨叙事体系;第三,完善理论体系建设,组建高水平学科团队开展基础和对策研究。
孙彧表示,暨南大学始终秉持“为侨服务、为国育人”的使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传播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近年来,学校聚焦涉港澳台侨特色,整合多学科资源,获批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进入第二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未来,暨南大学将继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湾区建设与文化传播中发挥“侨校”优势,持续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贡献“暨南智慧”和“暨南力量”。
为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高端智力资源的战略支撑作用,会议现场举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聘书颁发仪式。正式聘任王延中、孙熙国、关凯、陈平、刘正寅等五位学科知名专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为暨南大学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学术指导和战略支持。
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院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民族研究》主编王延中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阮朝奇研究员,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熙国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教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教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副主任陈奕平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学科建设路径、实践意义等主题展开深入阐述,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见解。该环节由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院长程京武教授主持。
王延中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指出相关学科建设的使命“紧迫且重大”,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他强调,暨南大学作为试点单位,在港澳台侨事务、珠三角区域发展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与资源优势。他建议加大对珠三角及相关区域民族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探索民族工作的创新模式,利用暨南大学“侨校”优势,研究海外华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动关系,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国际视野。
阮朝奇从云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经验切入,他指出,推进学科建设,关键在于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云南民族大学围绕“边疆—交叉—融合”的路径,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关切,构建多学科协同的知识体系和人才体系。他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应在破除学科壁垒、推动知识体系自主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切实回应新时代民族团结和国家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孙熙国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根与魂,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华文化在推动多民族和合统一、实现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进一步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念高度契合,二者的融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学科体系构建的根本路径。孙教授强调,在全球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全球治理、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了价值理念和文明智慧。
关凯以文明、历史、认同为核心,提出从文明大系统理解中华民族的连续性与包容性,以正确历史观解析民族发展脉络,用知识手段铸牢“五个认同”。关凯认为,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的民族工作经验为当前民族复兴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紧密关联,呈现非西方路径的独特价值,对第三世界有普遍意义。因此,学科建设需融合文史哲与社会科学视角,提炼中国经验,将政策要求转化为知识生产,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创新发展。
刘正寅祝贺暨南大学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博士点。他指出,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迈入服务国家战略的新阶段,也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三大体系”建设提供关键契机。他强调基地发展深植于暨南大学百年文化传统与多学科协同优势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从中国历史传统中提炼思想资源,构建自主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刘教授呼吁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外侨界语境中继续深化实践导向研究,推动文学、历史、国际关系等多学科共融,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理论支撑与人才保障。
陈奕平聚焦“战略视野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从战略背景、学科属性、建设路径及挑战等维度进行发言。他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包括政治、学科、交叉、实践四大属性,其中政治属性为核心,需以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指导。针对“四重属性”,他提出构建“三大体系”,打造“四大高地”,推动多学科交叉,联动多方协同创新等建设路径。他强调,当前仍存在区域特色挖掘不深、理论转化滞后及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需以战略思维整合资源,深化区域实践与交叉研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
圆桌论坛环节由暨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郭团研究员主持。国家民委教育司高校处处长金彦超,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春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基地副主任王伟教授,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李从浩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任田钒平教授,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冯瑞教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暨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涛教授等嘉宾就如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会议最后由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联俊教授作总结发言。陈联俊感谢各位与会嘉宾参会,他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的学术工程,未来仍需来自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学科建设的有益经验与思考,凝聚共识、协同推进,不断夯实理论基础、丰富研究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各试点高校在学科定位、方向设置与制度构建等方面的经验互鉴与理论深化。会议在凝聚学术共识、探索体系化建构路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对于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学理性强、实践导向明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来自国家民委、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以及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暨南大学研究生院的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李伟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