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学科
拥有包括4位海外院士在内的
十几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其中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
以“计算+X”为特色
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
算力微电子学院
基于计算机、集成电路、系统软件等
多学科交叉融合
以欧林工学院项目制为模式
培养学生的“软硬件系统能力”
和“全链条芯片设计能力”
15位计算机领域“大咖”
邀你报考深圳理工大学
助你成就自己
一起圆梦未来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
潘毅
计算机科学领域专家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Fellow)
研究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为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和医疗信息的研究。
他设计和开发了许多生物信息学算法和工具,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入选世界顶尖1000名计算机科学家榜单;IEEE杰出报告人
他是深圳机器人协会理事长、中民协元宇宙工委首任会长,并担任《Big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清华大学与IEEE共同发行,国际Top3%杂志,中国科学院一区)主编、中国顶尖计算机类英文杂志《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CST)》副总主编、中国顶尖电子类英文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CJE)》副总主编。
唐继军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研究领域: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数字人文。
他曾任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工程和计算学院教授(终身教职)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主任,并兼任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特聘教授,曾多次获得美国科学基金 (NSF)、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美国海军研究室 (ONR)、美国人文基金会 (NEH) 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机构科研项目支持,研究经费总金额分别超过400万美元和450万元人民币;共计发表250篇原创性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
樊建平
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奠基人之一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席教授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并行计算机系统软件和体系结构的研究。
1993年,他主持研制中国首台SMP并行计算机“曙光一号”,在国家安全关键领域立下奇功,被誉为“作用不亚于两弹一星”,更开创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先河;2006年,作为创院院长开拓性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使其成为新型科研机构的一面旗帜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带动国内新型科研机构蓬勃发展;2018年,他筹建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核心特色,探索了一条依托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创新道路,推动了我国新时期高校设置的改革。
他曾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深圳市“市长奖”,2020年获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40人表彰,202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赵伟
深圳理工大学教务长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席教授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实时计算机系统、实时网络、计算与物理系统、物联网。
他历任澳门大学校长、沙迦美国大学副校长、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理学院院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计算机与网络分部主任、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资深协理副校长等职。
在高等教育与科研管理的广泛领域内,他有着丰富的经历。在众多中国留美的学者中,他是在美国联邦政府和高校担任最高职位者之一。在港澳地区,他是第一位经全球招聘成为大学校长的内地华人。在担任德克萨斯A&M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期间(1997-2001),该系的科研经费翻了两番,该系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中跃升为第十七名。在他任澳门大学校长期间,世界排名从两千名跃升为二百七十名。
他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贡献显著。2011年,他被我国科技部任命为物联网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旅美科技协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他海外杰出贡献奖。他还入选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和IEEE Fellow。
唐金陵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系主任、讲席教授
研究领域:临床流行病学、医学大数据、临床研究方法、循证医学、医疗技术评估、心血管病预防、新冠疫情防控。
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副院长、署理院长,流行病学系主任;现任英国医学杂志高级临床研究编辑、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等。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临床流行病学、医学大数据、临床研究方法、循证医学、医疗技术评估、心血管病预防、新冠疫情防控等。在BMJ、Lancet等主要医学期刊(IF>20)发表论文逾40篇;著、编、译、审学术专著9部,为国内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公共卫生等教材和专著共撰写逾20章,总字数逾50万;培养博士、硕士逾80名。
李建中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访问讲席教授
研究领域:数据库系统、大数据计算理论与算法、无线传感网与物联网。
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历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主任、传感器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ACM SIGMOD China主席、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副主编,50余次担任ICDE等国际一流和重要学术会议的指导委员会主席、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他在大数据计算复杂性理论、大数据算法设计方法、大数据计算问题的高效求解算法、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可用性、图数据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结果,出版学术论著2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和顶级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被他引2万余次,单篇论文被他引最高2000余次,H-index为62, 多篇论文获得VLDB等国际顶级和重要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国家科协优秀期刊论文奖、被纳入美国和英国出版的学术著作、手册以及美国大学计算机研究生课程。
他多年来培养100余名硕士、60余名博士,其中4名博士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黄廷文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讲席教授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非线性系统动力性、智能控制与优化、多智能体。
他曾任德州农工大学卡塔尔分校、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分校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神经网络、动力系统、复杂网络、优化与控制、智能电网,多智能体,是亚太人工智能协会(AAIA)、IEEE、国际模式识别协会(IAPR)会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
王万良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二级教授
国家级教学名师
研究领域: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AI智能体、智能计算等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智能优化、智能控制、智能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他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014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教学名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人工智能课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主任、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人工智能导论负责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项、省科技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
王松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杰出教授
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图像处理。
他是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获得者,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分割、图像增强、视频理解、视频生成、3D建模等,以及计算机视觉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文化遗产保护、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截至2024年12月,他已在包括IEEE-TPAMI, IJCV, ICCV, CVPR等在内的重要刊物和会议上发表230余篇论文,其中CCF-A论文超过100篇;谷歌学者引用12000余次。
李金艳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杰出教授
研究领域: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
他是2022年国家高层次海外重点人才,曾全职在海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前沿课题相关研究和创新,提出了“显露模式”理论和挖掘算法、水挤水密“双疏水”生物假说、最大二分子图和闭模式之间的一到一映射关系;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280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其中原创论文单篇引用达1500余次。
吴浩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杰出教授
研究领域:生物统计学及生物信息学,聚焦于生物医疗大数据(基因组学、电子病历、穿戴设备等)的分析处理算法以及临床诊断应用的研究。
他是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获得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截至2024年6月,他在国际期刊上共发论文100余篇,总引用量近19000次(谷歌学者)。此外,他开发了一系列被广泛应用的开源软件包,每年总下载量超过30000次。作为美国埃默里大学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学系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他于2019年获得最佳教师奖,2022年获得最佳导师奖;培养了2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多名学生现在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担任教职。
傅为农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电磁场数值计算、电磁产品优化设计、应用电磁学、新结构电机、电动汽车驱动、机器人驱动。
他曾于1982至1987年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工作,从事电机设计与制造工作;2000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数据存储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计算机硬盘驱动电机的研究与开发;2001至2007年在世界著名的电磁场计算商业软件公司Ansoft美国匹茨堡总部工作7年,专责电磁设备电磁场计算软件的研发工作,是现今Maxwell 2D和3D软件的主要开发者之一;2007年获聘为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副教授、博导,2016年晋升为正教授;已发表SCI国际期刊学术论文270多篇,论文被引用8000多次,H-index 48;已主持科研项目50多项。
董超
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底层计算机视觉,包括图像超分辨率、去噪和增强等。
他2014年在欧洲计算机视觉大会上发表论文SRCNN,首次将深度学习引入图像超分辨领域;2017年至今,多次带队参加国际超分辨率比赛,共获得9项冠军;2016-2018年就职于商汤科技,带领商汤超分团队开发了世界首款基于深度学习的数码变焦软件;2021年被斯坦福大学评选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2年被评为AI 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2023年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4年入选Elsevier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中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量超过35000次。
【算力微电子学院】
唐志敏
高性能处理器和计算机系统专家
算力微电子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研究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先进处理器芯片设计。
他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学技术成就奖;曾担任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总体专家。他是龙芯CPU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龙芯 CPU”重大项目负责人,龙芯一号、二号首席科学家(2000-2006);海光 CPU 创始人,海光一号、二号首席科学家,兼任海光信息总裁(2014-2020)。
李慧云
算力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研究领域: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系统应用。
她曾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汽车电子中心主任,深圳市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控制工程实验室主任。
她是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汽车分会副主任、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政府津贴获得者;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包括高被引文章与优秀学术论文;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科研项目数十项;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奖等科技奖励;将芯片可靠性与系统应用的成果转移转化到企业,协助企业在安全、性能、成本方面综合获利,且远销海外。
她指导和协助指导研究生100余名,指导博士后20名。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研究生、先进院优秀论文奖、深圳市后备人才等称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