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飞跃鹰隼”突击队:体村生态调研揭示人与自然共生新范式
2025年7月1日,岭南师范学院“飞跃鹰隼”突击队奔赴麻章区湖光镇体村,开展了一场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出海调研,团队发现传统蚝排养殖与红树林保护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共生模式,这一发现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式。
解码生态共生:红树林与养殖的协同效应
调研初期,团队聚焦体村渔民的传统吊养技术。镜头里,渔民正有序进行蚝苗吊养工作,工序熟练。经交流得知,这项技艺已世代传承,其核心在于顺应潮汐规律与滩涂生态承载力。渔民们严格遵循自然节律安排生产,避免化学干预,利用蚝壳天然的水质净化功能,实现“经济产出与生态平衡的动态统一”。这一发现让突击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土智慧中蕴含的朴素生态观——生产与保护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生共赢。

岭南师范学院飞跃鹰隼突击队队员与蚝农交流传统吊养技术 蔡锦儿 摄
守护生态屏障:红树林湿地保护实践
调研随即转向红树林湿地系统。据了解,体村红树林总面积达11.9298公顷,同时,该村正积极配合湖光镇打造“湖光乡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红树林之城”为引擎,串联“湖光山色、人文景观、滨海旅游”主题,规划总长度25公里,其中精品路线达12公里,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升,成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与海洋生物的理想栖息地,生态与文旅的融合已初见成效。

鹭鸟正沿着红树林沿岸飞行 刘墨涵 摄
创新空间共舞:构建海岸带复合生态
在实地考察中,团队揭开了红树林与蚝排养殖的“空间互补”之谜:茂密的红树林为养殖区构筑天然生态屏障,抵御风浪侵蚀;而科学规划的养殖活动则为红树林保留了缓冲地带,避免人为活动直接冲击核心保护区,二者形成稳定的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同时,这种“生产-生态”协同机制已转化为可量化的生态经济学价值——村民通过科学规划养殖规模,主动为红树林扩展留出空间;红树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又反哺渔业资源,形成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水面上蚝排与岸边茂密红树林构成独特生态景观 蔡锦儿 摄
队长李诗琪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乡土智慧与现代科学并非割裂,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创新源泉。我们应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双向赋能。”此次调研不仅深化了突击队队员们对生态文明复杂性的认知,更彰显了高校科研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价值。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陈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