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市湖光镇,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体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瑰宝。从传承27代的年例习俗,到乾隆年间的“贞洁牌坊”;从正月十五驱邪祈福的舞龙舞狮,到承载红色记忆的解放战争医疗站……这些文化遗产见证着村庄的兴衰变迁。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体村面临着传统文化传承断层的困境:年轻人大量外流、传统习俗逐渐淡化、旧观念亟待革新。如何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体村青年正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传承新载体
体村青年可深入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族谱、红色革命故事、传统建筑背后的文化脉络。例如,围绕“贞洁牌坊”背后的孝德故事、南路军在体村的游击历史,整理成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通过举办村史展览、开设文化讲堂等形式,向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普及文化知识。同时,依托文化楼这一平台,将雷歌、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策划沉浸式民俗体验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
体村前年建好的文化楼气势磅礴 蔡芝琳摄
创新传播方式,扩大文化影响力
针对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有限的问题,青年们可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将体村的年例、叶搭饼制作工艺等特色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策划,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外界关注。例如,拍摄“体村年例十二时辰”系列短视频,记录年例筹备、祭祀、表演等环节;开设“非遗手作课堂”直播,教网友制作叶搭饼,让传统文化搭上数字化快车,实现“破圈”传播。
推动文旅融合,激活文化生命力
依托体村靠近码头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历史遗迹,打造"水上文化航线",在游船上陈列族谱、展示非遗技艺,游客扫码即可聆听七百年村史与红色故事;于码头周边设沉浸式体验区,还原民俗场景,常态化开展舞龙舞狮、雷歌表演。同时,将码头元素融入叶搭饼等传统美食包装,开发船锚文创产品,借码头人流举办文化市集。通过文旅融合,体村青年让古老文化码头走向外界。
除此之外,青年群体可尝试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大规模宗祠、古建筑群为核心,设计文化旅游线路,开发“宗祠探秘”“古宅研学”等特色项目;结合红色革命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活动。此外,还可将叶搭饼、年糕等传统美食进行品牌化包装,推出文创产品,让游客“把文化带回家”,以文旅产业带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出海 蔡锦儿摄
建立传承机制,凝聚青年力量
为解决人才外流导致的传承断层问题,体村可建立青年文化传承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创业补贴等方式,吸引外出青年返乡参与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另一方面,成立青年文化传承小组,定期开展传统技艺培训、文化创意大赛等活动,培养青年的文化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
守护传统文化,既是守护精神家园,也是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在时代浪潮中,体村青年肩负使命,以创新为笔、以传承为墨,正在为古老村庄的文化复兴描绘崭新蓝图。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体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谢欣颖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