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步履铿锵。岭南师范学院“飞跃鹰隼”突击队以七日为卷,以体村为砚,在湛江市湖光镇这片热土上,写下了乡村振兴的青春注脚。从红树林畔的生态密码到古巷深处的文化基因,从田间地头的产业脉动到银发群体的暖心对话,队员们以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赋能发展,为体村振兴交出了一份多维度的“青春答卷”。
突击队队员在体村村委会合影 牟艳旭 摄
聚焦产业根基,在提质增效上抓落实
突击队深入体村产业一线,发现生蚝养殖与红树林保护的生态共生模式——红树林为养殖区抵御风浪,蚝排为生态保护留出空间。针对海水盐度波动问题,团队提出科学监测方案,推动生态养殖升级。且实践队走访火龙果、香水柠檬种植基地,记录水果的生长状况,针对体村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品牌化不足的问题,队员们提出“生态养殖+电商推广”方案,建议通过短视频,小红书,公众号等推广产品,让其走向更广阔市场,为产业振兴插上数字化翅膀。
聚焦文化传承,在守护根脉上抓落实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为深入挖掘体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飞跃鹰隼”突击队走进百姓家中,开展了一场“文化基因解码行动”。队员们通过走访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围坐畅谈、倾听记录,将散落在民间的村史变迁、民俗故事、传统技艺等珍贵文化资源系统梳理,不少文化被登记在册,为文化传承筑牢了根基。队员们的文化传承实践,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
聚焦民生需求,在精准服务上抓落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针对体村留守老人多的现实问题,“飞跃鹰隼”突击队以“精准服务”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暖心行动。通过入户走访“拉家常”,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宣传知识讲座送上门,智能设备培训手把手……在队员们的耐心指导下,老人们逐渐掌握了智能手机操作,屏幕两端的笑声架起了跨越山海的亲情桥梁。这些行动不仅彰显了青年学子对乡村群体的深切关怀,还真正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转化为乡村大地的幸福图景。
聚焦数字赋能 畅通农产品产销对接新渠道
为拓宽农产品销路、提升体村知名度,团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主动担当体村“宣传员”。队员们深入体村的田间地头与海岸滩涂,用镜头捕捉碧海蚝田的独特风光、农户采摘果蔬的鲜活场景,将这些饱含体村特色的画面精心剪辑成系列短视频、打磨成生动图文推文,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全方位展现体村的生态之美、海产品与农产品的优质特质,让体村的地域魅力和特色物产被更多人熟知,助力这个乡村走进大众视野。
聚焦长效发展,在持续赋能上抓落实
此次“三下乡”是高校学子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飞跃鹰隼突击队队长李诗琪表示,团队会把在体村的调研成果整理为《发展观察报告》,梳理产业升级、文化保护等建议反馈给当地,并签订长期帮扶协议,通过线上指导、假期实践等方式持续跟踪乡村需求。“不是来走一趟就走,要把根扎进泥土里”,岭南师范学院学子正以青春之力扎根乡土,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绚丽绽放。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陈恩 周明靳 李诗琪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