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见实效
2025-08-02 22:27:00
中国教育在线

  七月的新丰回龙镇,骄阳与活力交织。近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回龙镇人民政府,成功举办广东省高职劳动教育师资国培班实践教学暨校地共建“农文教旅”融合型劳动教育基地活动。这场汇聚全省50名高职劳动教育骨干教师的智力盛宴,不仅是学校深化“双百行动”、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生动实践,更以“高校智库+地方实践+资源活化”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教育动能,彰显了学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

  (校地共建“农文教旅”融合型劳动教育基地活动启动仪式)

  一、扎根一线:驻镇帮扶架桥梁,校地协同创模式

  作为驻回龙镇帮镇扶村帮扶单位,学校始终以“扎根乡土、精准赋能”为导向,积极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一线桥梁作用,构建起“学校—政府—村集体”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驻村第一书记主动作为,积极搭桥协调,推动学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深度对接。此次活动正是这一机制的典型成果:通过整合学校全国劳模精神学习教育基地、回龙镇“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农耕产业等特色资源,将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经验、人才培育优势,与镇政府的政策引导、村集体的资源禀赋相结合,形成了“政策引方向、智力做支撑、资源变资产”的闭环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校地协同范本。

  (驻村第一书记唐海标挖掘乡村农耕资源,组织农耕体验与竞赛活动)

  二、精准赋能:从课堂到田间,全链条激活乡村潜力

  学校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实干促振兴”的理念,将此次高职师资国培活动打造为“调研—体验—献策—落地”的全链条赋能过程,让教育资源真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金钥匙”。

  一线调研摸实情: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协调组织下,参训教师深入回龙镇全国劳模精神学习教育基地、楼下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正子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三批典型村培育对象),与劳模面对面交流,实地考察乡村风貌与产业基础。驻村第一书记全程陪同讲解,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当地“农文教旅”融合的核心潜力。

  沉浸体验促融合:教师们化身“新农人”,在农耕讲堂学习栽培技术,在田间地头开展劳动竞赛——这正是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需求相结合的创新尝试。通过亲身体验,教师们更直观地理解了乡村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方向,为后续方案制定奠定实践基础。

  (到劳模精神学习教育基地开展“劳模面对面”调研考察)

  智汇研讨出实招:在“乡村下午茶”研讨环节,学校引导教师聚焦“农文教旅”融合型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从课程开发、运营模式等维度建言献策。驻村第一书记结合日常帮扶经验,提出“突出劳模文化、联动农耕文旅”的建议,最终形成的“回龙样板”方案,直指当地发展痛点,具备极强的实操性。

  (组织“百木星川乡村下午茶”智汇研讨出实招)

  三、成果转化:教育赋能显成效,校地共绘振兴图

  活动的成功举办,彰显了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促振兴、以实干求实效”的帮扶特色。在驻村第一书记的推动下,凝聚全省高职教师智慧的“校地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条件评估及建议”方案已交付回龙镇人民政府,并已进入深化实践阶段,将助力回龙镇打造“劳模精神研学+农耕体验+乡村旅游”融合项目,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培育本土人才、活化乡土文化。

  (凝聚全省高职智慧研讨“校地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条件评估及建议”)

  这一成果既是学校“双百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阶段性突破,更是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的生动注脚——通过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将高校的“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实现了“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双向赋能”良性循环。

  未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为纽带,深化校地协同,让“农文教旅”融合型劳动教育基地成为回龙镇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引擎”,为全省“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水院经验”。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唐海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