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温度思政的构建路径:以学生为中心与讲道理讲透的双重维度
2025-09-30 10:37:00
中国教育在线

  我国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方针,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这重要指导方针既体现了对思政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反映了新时代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

  、温度思政的现实依据与理论支撑

  将“有温度的课”这一很重要要求深化为适应一线教学的“温度思政教学体系”,需要从认知、逻辑、方法与技巧层面进行技能和体系的建设温度思政不仅强调思政课的政策性与理论性导向,更注重其亲和力与针对性。本质上,温度思政要求将"有意义"的思政教育目标与"有意思"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实现育人效果的提质增效。当前,构建有温度的思政课需要从实践层面探索有效的实现路径,建立稳定的发展机制,核心在于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化"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温度思政的概念源自对我国思政教育的深刻把握,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来的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历史优秀经验继承性的发展性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向,也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

  适应青年学生时代特征的必然要求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强烈,对知识获取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多样性需求。学习是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完成的,这要求思政教育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难以满足其成长需要,思政课必须融入青年视角,创新内容与方法,以有情有义、有现实关联度的教学方式适应时代特点,有效引导"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健康成长。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道理的传授不能依靠简单灌输必须立足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通过生动鲜活的方式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才能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教育应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性思维,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三)回应社会现实与技术变革的创新之举。青年一代作为网络"原住民",同时生活在虚拟与现实两个世界,使得学校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指出,人的认知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形成的,这要求思政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多维感知体验唯有直面现实问题、辨析真理,才能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引领力。

  、温度思政的构建路径

  构建温度思政教学体系,需要从新观念、新破题点和有效方法有序集成等方面进行科学建设。

  需要理念层面的三大转变。温度思政机制化建设首先需要从理念层面改变新认知。一是确立学生中心地位换位学生视角进行内容设计: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认知特点与需求,设计具有关联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的教学内容。二是强化对象认知规律的形式创新:新知识必须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建立实质联系,因此要以青年学生熟悉的“话语形式”为着力点,进行形式创新与内容传达,减少青年学生在虚拟世界形成的“对现实教育的防空洞效应”,避免形式主义倾向。三是协调温度、软度与粘度,真正让育人内容更有亲和力、针对性和吸引力。温度建设体现在通过情感共鸣、环境营造与角色体验增强教学感染力;软度体现在,注重话语转换与教学方式的柔性设计,粘度体现在保持教学内容、场景与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符合加涅学习条件理论中的保持与迁移原则。

  具体而言,思政教学的温度,窄意的温度理解可以是教学感染力和情感共鸣度,基于情感教育理论中的情绪唤醒原理。广义的理解可以是“让学生喜欢的生动具象的教学”。通过场景、故事、趣味等因素的重点发挥,提升学生情感唤醒、情怀提振的学习助力。软度是教学方式的适切性和接受度,是理论语言、政策语言瑞和结合环境结合对象转化为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有兴趣的话语形式。软,体现在“非直接灌输”的乐学形式的创新。借鉴了差异化教学理论中的适应性原则。粘度是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点和认知效应增强的粘合强度

  (二)教学方法与技术的有序集成。温度思政的机制构建,需要从目前众多的创新方法与技术中进行合理筛选,避免粗浅无效的重复和盲目地拓展,以有序和正面叠加关系主导形成合理的方法集成、效果叠加及程序串联。目前,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分众教学及智慧课堂等实践,已初步形成具有情感温度、兴趣软度与问题粘度的教学方法集群。对象化视角、兴趣点设置、问题链设计、环境沉浸与科技赋能等方法,正在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机制。这些方法成了多层次的教学支持系统。基于对当下各种创新的评估,其集成整合建设,首先要突破大思政拓展隐形存在的“拓展资源强力组织运营力缺失导致创新的边际递减效应”限制,创新提振释放“教师主导——组织运营能力”,为整体机制建设有效提质带来新动力。其次,需要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换位思考”进行形式创新,把握“形式有意思”与“内涵有意义”的平衡点,促使全过程在增“温度”同时,不丢失育人目的性和政治指向。

  (三)大思政格局中的资源整合与协同。教学场域的扩展与教学资源的丰富既带来机遇,也面临片段化衔接弱、知识点分散、组织浅表化等挑战。根据恩格斯顿生态系统理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温度思政需要在发散与聚焦、扩展与深化之间寻求平衡,确保育人效应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同时,学习环境的多样性可以促进神经通路的发展,但这需要有效的教学组织来实现协同效应。这一协同机制中,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创新方式方法中必须合理衔接教学理论知识点,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环境进行创新。二是要提炼挖掘同时匹配教学知识点和场景特色的“问题点、问题链”,促使跨场域跨时间的教学之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聚焦效应,从而保证育人形式与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总之,温度思政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理念创新、方法改进和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以教师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双维目标为导向,以三度衡量为尺度,以五化方法为支撑,系统整合大思政资源,才能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转变,从理论灌输向情感认同深化。通过以学生为中心,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激发内生动力,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一系统构建既扎根于中国教育实践,又融合了中外教育理论精华,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最终,温度思政将增强思政课的引领力和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李琳(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