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昊,赖友新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邮政编码:510800)
摘要: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校教育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能力已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变量之一。本文聚焦就业指导教师能力现状与短板,构建了教师能力模型,并提出能力提升路径,旨在为高校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就业指导教师发展机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能力;路径
一、引言
随着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正迎来深层次结构性变革。高校就业工作也面临从“服务导向”向“系统育人”的深层转型,就业指导教师成为连接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重要桥梁。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仍然存在专业背景不匹配、职称评审体系不完善、数字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高校就业育人体系的高质量运行。
结合国家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部署,研究就业指导教师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能力要求,对完善就业育人体系、推动教育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产教融合、技术赋能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需突破传统岗位认知,拓展数据分析、数字沟通、系统规划等多维能力,以胜任新时代就业指导工作的综合挑战。
因此,本文立足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围绕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能力现状分析、能力模型构建与能力提升路径三大核心议题,提出系统性对策建议,旨在为高校健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能力现状与短板分析
在新质生产力深度重塑高等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日益成为高校就业质量的重要支撑因素。尽管当前多数高校已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就业指导岗位,并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指导团队,但从整体来看,教师队伍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尤其是在面对日趋复杂的就业环境和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时,现有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体系尚难全面契合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目标。
一是专业素养结构不均衡。部分就业指导教师由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兼任,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劳动法政策、产业人才趋势等专业知识,导致就业指导内容局限于事务性操作或经验传授,较难实现深层次的职业发展引导。
二是教学与服务能力偏弱。在课程教学层面,部分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缺乏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经验,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互动性较弱,未能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需求。在就业服务方面,面临岗位匹配精准度不足、重点群体帮扶乏力等问题。
三是数字素养与技术适应能力仍显不足。在智慧就业、智能简历、智能面试等辅助决策与大数据岗位推送匹配等新兴技术加速融入就业服务的背景下,部分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理念更新与新工具应用方面反应滞后,没有及时借助最新的数字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支持,影响指导效率与服务质量。
四是研究能力与理论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当前部分就业指导教师在就业市场动态研判、就业去向动态监测、学生就业稳定性分析及政策解读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指导工作更多依赖经验积累,缺少基于数据分析解读与新技术支撑的科研成果沉淀,难以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型指导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学术发展与职称晋升空间。
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高校在就业指导教师能力培养方面路径不清晰,缺乏基于岗位特点的分类分层能力发展机制和晋升路径;二是相关制度未形成完善的评价与激励体系,就业指导岗位在考核权重、职称通道及专业发展支持方面存在制度空白。因此,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能力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能力结构模型,明确其核心素养维度,并从制度设计、课程改革、专业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撑,实现从“事务型管理”向“育人型服务”的能力跃升。
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能力模型的构建与阐释
面对新质生产力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刻影响,构建契合时代要求的就业指导教师能力模型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推动就业育人提质增效的关键。
(一)构建原则
模型构建坚持系统性、适应性、可测评性三大原则。一是系统性,强调能力结构应覆盖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全场景;二是适应性,聚焦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技术变革、产业重组与学生多元需求;三是可测评性,便于后续在教师评价、培训及考核中推广应用。
(二)从多维度设计能力模型
第一,认知力。认知力指教师对职业发展理论、就业政策、产业趋势等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其开展指导工作的知识基础。
第二,执行力。教师在组织就业服务、落实岗位推荐、推动项目实施等方面的管理与协调能力,强调行动导向与结果导向。
第三,指导力。包括生涯咨询、简历指导、面试辅导、困境干预等方面的个体支持能力,是教师“以生为本”的关键体现之一。
第四,研究力。聚焦教师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学生就业行为分析和政策解读能力,推动就业育人从经验走向数据、从实务走向理论。
第五,科技适应力。科技适应力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就业服务的能力,如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数据可视化平台等,是数字时代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支撑。
(三)模型结构逻辑
本模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为导向,将五大能力维度整合为一个多维互动系统。其中,认知力与研究力构成基础支撑,指导力是核心功能,执行力推动实务落地,科技适应力则提供技术工具与方法保障。五大能力相互交织、动态反馈,共同构建起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全貌。
本模型为就业指导教师的选聘、培训与考核提供了理论框架依据,也为高校实现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为切实应对新质生产力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新挑战,从制度支持、教学改革、培训成长与组织协同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制度保障路径:优化支持型政策环境
完善职称评审与绩效考核制度。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职称评审体系,设立独立评价通道,突破以论文为唯一标准的限制,充分认可就业指导教师在就业指导实践、就业市场拓展、学生就业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贡献,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型”职称系列,增强职业归属感和扩展发展空间。
完善激励机制,科学设定就业指导工作在绩效考核、岗位津贴和奖励分配中的权重,确保其劳动价值得到合理体现。可设立就业指导专项奖励基金,支持教师围绕职业指导、生涯教育、创新创业等主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通过建立“质量导向一激励反馈”机制,促进教师由被动执行向主动投入转变,进一步增强其岗位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推动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教学改革路径:推进课程体系重塑与教学模式创新
在课程建设方面,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向模块化、实践化方向改革,强化课程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聚焦职业认知、生涯决策能力、求职实践技巧和就业适应能力等关键维度,构建“基础理论一能力训练一实践拓展”三级课程结构,提升课程的系统性、针对性与实用性。
在教学模式方面,应积极实施“课程思政+就业指导”的融合教学策略,推动价值引领与职业发展教育深度贯通,着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就业,常态化引入人工智能模拟面试、人工智能岗位推荐、人工智能职业测评等技术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就业课堂。通过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和实践导向。
(三)培训成长路径:构建分层分类的就业指导教师发展机制
为全面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需构建以“基础一专项一实践”为支撑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基础培训聚焦生涯教育理论、就业政策法规、高校就业育人政策等通识性内容,夯实教师的理论根基与政策素养。专项培训则应围绕简历制作、面试辅导、数字就业工具等实务技能展开,提升教师的精准指导能力。实践培训则通过组织行业企业调研、参与真实案例督导、实地访岗访企等形式,使教师深度理解就业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应对复杂就业问题的现场应变与综合分析能力。
(四)组织支持路径: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高校应鼓励建设校级就业指导教研团队,统筹配置教学资源、教研平台和实践项目,构建多学科融合、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组织形态。通过常态化教研交流与协作机制,激发教师集体智慧,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
同时,要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定期引入行业专家、企业人事人员等参与就业指导教师能力培训与课程共建,将最新岗位需求、产业趋势嵌入教学内容与指导实践之中,使就业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更紧贴时代发展与市场实际,增强其育人工作的前瞻性与实效性。
五、结语
本文聚焦新质生产力视角,系统重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能力建设的逻辑框架,突破了传统就业指导研究多聚焦岗位职责或工作流程的局限,强调能力结构对服务质量的支撑作用。该视角不仅契合当前国家关于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导向,也为完善高校就业育人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与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丁敏.新质生产力、劳动力就业质量与共同富裕[J].统计与决策,2024,40(17):12-17.
[2]贾卓强.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理论逻辑、现实障碍与实践进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5(2):65-70.
[3]唐新强,周小李.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行业特色院校教师核心能力的新内涵、新要素及新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4(5):99-107.
原文引自新华网
https://xszg-pc.app.xinhuanet.com/work/origin/1967787486365753345?type=original_cn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