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第24届太平洋科学大会在广东省汕头市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会议由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办,汕头大学、厦门大学及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共同承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汕头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办。本次会议也是汕头大学首次以“东道主”身份承办该国际学术盛会,标志着汕头、汕头大学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唐锐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汕头大学有幸承办这一历史性盛会,既倍感荣光,更深感责任。多年来,学校聚焦可持续发展时代命题,在海洋科学、环境治理、前沿技术创新等领域深耕不辍,与全球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构建了稳固的合作网络;学校参与构建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保护全链条科研与实践体系,为全球濒危海洋物种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学校正自主研发新一代脑机接口系统装备,为脑健康领域创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唐锐希望以大会为平台,与太平洋科学协会及各国科研机构携手同行,持续推动跨学科深度融合、跨区域务实协作,让创新智慧在南海之滨持续激荡,让合作成果惠及亚太乃至全球更多国家和人民。

本次大会以“迈向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15位中外院士领衔200余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大会共吸引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150余个学术机构与组织的约800名科研人员参会。大会开幕式由美国毕夏普博物馆Kristofer M. Helgen教授主持。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吕永龙在致辞中表示,太平洋科学协会自成立一百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科学发展。为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退化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本届大会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通过跨学科的深入研讨,系统探索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与共同发展。相关单位领导也分别致辞,代表各单位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大会举行了庄重而热烈的颁奖仪式,授予太平洋科学协会前任主席符淙斌院士“太平洋科学协会终身会士(PSA Life Fellow)”称号,表彰其为太平洋科学协会的发展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做出的卓越贡献。吕永龙院士为符淙斌院士颁授证书和奖牌。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T. Clegg,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Scott V. Edwards,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ohn P. Giesy,美国哥伦比亚大学Shahid Naeem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吕永龙,欧洲科学院院士Alessandro Chiarucci,美国毕夏普博物馆Kristofer M. Helgen教授,英国皇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汕头大学管轶教授围绕主题分别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陶澍、马克平,俄罗斯科学院院士Pavel V. Krestov,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Jon Samseth,韩国国家科学院院士Kim Sanggu,菲律宾国家科学与技术院院士Jurgenne H. Primavera等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出席大会。

太平洋科学协会(Pacific Science Association,PSA)创立于1920年,是国际大型综合性科学组织之一,总部位于美国夏威夷。中国是PSA的创始国之一,中国科学家周光召、符淙斌、吕永龙曾先后担任PSA领导职务。协会聚焦亚太地区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热点话题,围绕海洋、环境、气候、健康、社会等领域,为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提供多学科沟通平台,以促进地区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合作。太平洋科学大会(Pacific Science Congress,PSC)是PSA的旗舰会议,每4年举办一届,历来吸引众多顶尖科学家、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本届大会是太平洋科学大会第三次在中国举办。
正如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ohn Giesy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太平洋科学大会每四年将我们汇聚一堂,使我们能够重叙情谊、交流思想、规划合作——它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大会组织近250场口头报告和60多个学术墙报,并安排研究生学术论坛和生态和文化考察,将为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呈现一场精彩多样的学术盛会,在深度交流中凝聚智慧,在协同合作中破解难题,助力构建区域科学协作机制,增进国际科技交流与互信,为构建亚太地区及全球学术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汕大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