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及广东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动物分类学期刊《Herpetozoa》上正式发表了两栖动物新种——阳春角蟾(Boulenophrys yangchunensis)。这一重要发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宝库增添了新的成员。
据研究团队描述,阳春角蟾体型娇小,但其形态特征独具一格。当其后肢折叠时,脚跟可以相互接触;从背面观察,其吻部呈尖出状。尤为特别的是,在繁殖期间,雄性成体的第一、二指背侧基部长有婚垫,上面密布着细小的婚刺,这是其重要的繁殖特征。
该研究团队牵头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林石狮介绍,“阳春角蟾”这一物种名源于其发现地——广东省阳春市。这种角蟾主要活跃于降雨丰沛的鹅凰嶂中高海拔地区,栖息环境为清澈的山地溪流及周边湿润林地。其雄性个体在鸣叫求偶时,常选择栖息在距离地面10至30厘米高的植物叶片上。
林石狮强调,阳春角蟾的发现再次印证了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同时,他也指出,此次发现凸显了当前物种调查与保护工作的新方向:“这提醒我们,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亟待向更精细化、特色化的阶段迈进,以发现和保护那些栖息地特殊、不易察觉的珍稀物种。”
此次阳春角蟾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两栖动物的物种记录,也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粤西地区的独特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讯员 廖宇飞)
图为阳春角蟾 (受访者供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