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3日,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组织全体教师赴黔东南州,开展为期两天的专业考察。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非遗教研室教师吴晓萍教授,党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党建联席领导李强参与此次考察。
考察团队合影
考察首站为凯里市下司古镇。这座被誉为“清水江明珠”的古镇留存有明清建筑群,西洋楼与苗族吊脚楼比邻而居,阳明书院与古码头相映成趣。汉、苗、侗文化在此和谐共生,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民族交融的历史记忆。教师们通过实地走访,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鲜活案例。
区域发展教研室在下司古镇合影
考察第二站来到锦屏县隆里古镇。其间,锦屏县文旅局付局长陪同教师团队进行专题调研。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完整保留了明代军屯的历史风貌,被称为“活着的真古镇”。在解说员引导下,教师们实地探访了古镇的护城河、丁字街巷等军事设施,其精妙设计彰显着古代军事智慧。古镇内,五米高墙内的徽派建筑飞檐翘角,门匾上“苏湖世第”“关西第”等铭牌留存着移民的乡愁;墙外苗侗村寨星罗棋布,形成独特的“汉文化孤岛”景观,为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研究提供了生动样本。解说员还介绍了古镇正月十五“舞花脸龙”的传统习俗,展现了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锦屏县隆里古镇考察调研
在黎平,教师们考察了翘街。这条因“两头高、中间低,形似翘起的扁担”而得名的街道上,庄严肃穆的黎平会议会址尤为醒目。教师们走进纪念馆,通过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系统学习了1934年12月黎平会议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意义。展馆内复原的会议场景和红军实物展品,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壮阔历史。
此次考察与此前走访的鸡鸣三省会议旧址、猴场会议纪念馆、花溪高坡红军行军路线等史迹地相衔接,使教师们的红色教育之旅基本覆盖了红军长征在贵州足迹的“一头一尾”及部分重要节点。
黎平会议会址前合影
考察最后一站为锦屏县雷屯村“匠庐·耕读第民宿”。该民宿充分利用传统民居建筑,将农耕文明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村落的乡土记忆,又满足了现代文旅需求,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教师们现场详细询问了民宿的运营模式、客群定位及社区参与机制等内容,围绕乡村振兴创新路径展开深入思考,并采集了大量关于空间改造、产品设计、社区参与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匠庐集团作为民宿行业的领军企业,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已与其达成战略合作。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202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杜伟在2025年贵州省民宿管家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并与匠庐·耕读第民宿签约入职。
老师们与杜伟同学(右二)合影
此次黔东南考察是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在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现代业态、红色教育等主题考察基础上,侧重历史与传统维度的一次专业实践。
考察结束后,学院各专业教研室将立足学科特色,结合民宿经营管理、旅游商品开发两个微专业,围绕传统民居利用和民宿经营、非遗传承和旅游商品开发、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乡村地区发展等主题撰写专题调研报告,确保考察活动的专业性与学术性。此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察模式,不仅拓展了教师的学术视野,更为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