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论坛
2025-09-01 16:14:00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8月28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2025绿色发展毕节论坛暨优秀人才交流会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秋逸音乐厅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主题是“绿色引领发展,人才共创未来”。论坛围绕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两个方向,按照一场主旨报告加六个分论坛的形式开展。目的是搭建地方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绿色低碳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推动绿色发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赋能毕节新质生产力发展。

开幕式现场

  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震,毕节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静,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郑愚,浙江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单胜道,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熊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省、市相关单位、部门代表,国(境)外有关高校代表,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代表,学校师生代表等百余位嘉宾受邀参加,开幕式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饶萍主持。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熊星致辞

  开幕式上,熊星代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对长期以来支持和帮助学校改革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诚挚的谢意。她指出,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她希望,各位专家以本次交流周为契机加强合作,为中国—东盟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郑愚致辞

  郑愚强调东莞理工学院高度重视这次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战略合作机会,两校下一步将着力构建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一流应用型大学。

浙江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单胜道致辞

  单胜道指出,浙江科技大学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两校办学定位相同,目标追求相近。他希望,以此次签约为契机,结合双方所处浙黔两地的区域特点,加强互动交流,互补共赢、协同发展。

毕节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静致辞

  杨静表示,毕节市将始终锚定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的目标,持续推进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污染防治攻坚、绿色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和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打造示范样板、取得新的成效。她希望,各位专家在论坛期间多为毕节绿色发展建言献策、传经送宝,助力毕节将绿色发展推向更高层次、取得更多突破、积累更丰富经验。

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震致辞

  白震指出,本次论坛旨在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助力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他希望,各位专家在论坛期间深入交流,为毕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添砖加瓦”;希望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合作,不断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征程中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饶萍主持

签约仪式现场

签约仪式现场

  开幕式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与浙江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签约。

广州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首批中国测绘学会会士张新长教授

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黄焕忠

高端外籍专家、材料学家Martin Dove教授主旨报告现场

  广州大学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首批中国测绘学会会士张新长;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黄焕忠;中组部特聘专家,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孟鸿教授,吉林大学教授,“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陈圣波;四川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余睽;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陈敬安;重庆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李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杰青陈玲以及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校长、教授张嗣杰,高端外籍专家、材料学家Martin Dove教授等10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喀斯特资源与环境研究分论坛”“人才培养教育分论坛暨西南测绘地理信息教育研讨会”“喀斯特资源与环境研究青年分论坛1-2”“高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暨贵州省重大专项项目进展研讨会”“晶态材料化学前沿:结构设计、合成与应用分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六个分论坛,近百名中外专家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论坛展现了绿色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成效。

分论坛现场

  本次绿色发展毕节论坛的成功举办,是学校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试验区向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转型升级重要指示的切实举措;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承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任务的具体实践,充分展现了学校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