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印江县罗场乡坪窝村的田野上,金黄的稻谷随风起伏,稻田里的“十字沟”中,肥美的稻花鱼不时跃出水面 —— 这幅“稻渔共生”的丰收图景,是铜仁职业技术大学教师扎根乡村、助力农户增收的生动缩影。
科技服务敲门,解锁“稻鱼共生”新可能
故事的起点,始于2024年学校科技服务团队的一次下乡走访。彼时,农学院刘明智老师在罗场乡开展科技帮扶时,结识了坪窝村吴安用家庭农场主吴安用。交谈中,他了解到吴安用长期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亩产收益单一,且受天气、病虫害影响较大,一直希望找到“稳收增收” 的新路径。结合印江县山地农业特点与水资源条件,刘明智向吴安用首次推荐了“稻鱼种养” 生态农业模式。
“稻鱼种养不是简单把鱼放进稻田,得让水稻和鱼‘和平共处、互相滋养’。” 首次上门指导时,刘明智便向吴安用详细讲解了该模式的生态优势:鱼能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农药使用;鱼的排泄物可作为水稻的天然肥料,提升稻谷品质;而水稻则为鱼提供栖息环境,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良性循环。然而,由于首次尝试缺乏经验,吴安用在稻田沟渠设计、鱼苗投放时机等环节未能精准把控,2024年的稻鱼种养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面对初次尝试的失利,刘明智没有放弃,反而多次回访,逐一梳理出“沟渠过窄导致鱼活动空间不足”“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水质缺氧”“鱼苗投放时间与水稻生长期不匹配”等关键问题,为2025年的重试埋下了“技术伏笔”。

精准指导破局,“十字沟”里养出“增收鱼”
2025年春耕时节,刘明智老师再次来到坪窝村。这一次,他带着更细致的技术方案,与吴安用共同制定了“精准化、标准化”的稻鱼种养实施计划——从稻田改造到鱼苗养护,每一个环节都标注了“技术参数”,确保科学落地。
“稻田里的‘十字沟’是关键,宽必须1米,深度50到60厘米,这样既能保证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在水稻施肥、打药时为鱼提供安全躲避区。” 在稻田改造现场,刘明智手持卷尺,手把手指导吴安用规划“十字沟”布局。他还现场指导排水口设计,防止鱼从排水口逃逸,并使稻田水能循环,使鱼能在稻田更好生活生长。
今年6月,在刘明智的见证下,吴安用将2指大小的鲤鱼苗放入改造后的稻田;7月,刘明智再次回访,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少量鱼苗死亡的问题。从沟渠尺寸到水温控制,从鱼苗选择到投喂频率,铜仁职大教师的“保姆式”指导,让吴安用的稻鱼种养模式逐步走上正轨。
今年9月,稻田迎来丰收:金灿灿的稻谷亩产达1200斤,远超传统种植水平。从“十字沟”中捞起的稻花鱼,最大的重达1.5斤,平均体重0.4-0.6斤,按25元/斤的市场价计算,仅鱼的亩产收益就达1000元。
“一亩田既收稻谷又收鱼,比往年单种水稻多赚了近一倍!” 捧着沉甸甸的稻穗和肥鱼,吴安用的脸上满是笑容。如今,吴安用家庭农场的稻鱼种养模式已成为坪窝村的 “网红项目”,周边农户纷纷上门取经。

丰收展望未来,科技服务持续赋能
“从2024年的‘试错’,到2025年的‘成功’,这不仅是农户的成长,更是学校‘产学研用’落地乡村的生动实践。” 刘明智老师表示,学校始终将“服务地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使命,此次稻鱼种养模式的成功,正是学校农林牧渔专业群优势与地方农业需求精准对接的结果。
这个丰收的故事,只是铜仁职业技术大学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贵州省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组建了多支“博士团”“教授团”,深入贵州各地农村开展技术帮扶,助力农村产业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派遣专家教师深入田间地头,让更多“科技成果”变成农户手中的“增收钥匙”。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