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贵州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宣讲会走进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2025-07-04 10:31:00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以政策为牵引,培育了一批扎根乡土、带动发展的青年创业典型。


  6月27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礼堂里,五位从山乡走出又归乡的创业者,用沾着泥土的奋斗故事诉说着如何把“理想种在家乡”,台下的300余名农职学子捧笔凝思,创业者的故事在他们心中荡起阵阵涟漪,在他们的青春里点燃了新农人的星火。这是贵州省大学生返乡创业进校园宣讲现场,也是一场返乡创业的乡土解码与青春共鸣。

  王文超的“破圈”路。时间回到2009年,王文超上大学时,从宿舍淘宝店到省级龙头企业,他的“破圈”密码藏在“打破信息差”里,用电商让茶农直接对接消费者,用品牌化让贵州茶叶走出大山。

  如果说王文超的破圈是产销链路升级,那吴国邦的选择则是全链融合探索。这位放弃上海高薪的“牛司令”,用“养殖+餐饮”打通产业链:在黎平养牛,到广州开大锅铲酸汤火锅店,牛棚到餐桌的直供模式,让牛肉溢价30%,门店日销最高20万元。乡村不是‘生产车间’,而是价值起点。

  “我的创业,是从试错开始的。”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瑶的故事更像一场科研实验。作为博士,他在乌蒙山区蹲了3年,试种20个草莓品种、18个玉米品种,最终筛选出“山地冷凉气候黄金组合”。他的试验田,如今成了当地农民的田间课堂。

  遵义市飞帆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晓飞的经历更接地气。他从借10万元搭简易大棚起步,凌晨3点采菇、5点赶早集卖菇。现在,他合作社拥有标准大棚50个,林下种植栽培面积50亩,合作社指导基地300亩,现在已经有80多人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准备自己种植食用菌。

  从舞台到蜂场,一场跨越梦想的返乡之旅。侯茜然的“甜蜜事业”则画出了农文旅融合的新曲线。从蜂场到蜂蜜加工厂,从蜂蜡口红到蜂香米,她的“蜂+”模式串起一条产业链,蜜蜂不仅产蜜,更能产出乡村的人气和财气。

  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这场宣讲会不仅在贵州农职院学子心中播下了“新农人”的种子,更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生根发芽,众多农职学子正蓄势待发,准备用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活动现场,农职院的学子与创业者们讨学经验,准备在毕业之际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乡村创业的潜力。以前总觉得农村发展机会少,听了返乡前辈们分享的种植养殖、电商助农等故事才明白,只要肯动脑、肯吃苦,乡村处处都是机会。政策支持、技术帮扶这些实在的支持,加上我们大学生的知识和想法,能在农村落地生根。”农职院机电系的王看说,“现在我懂了,农村不是退路,而是实现价值的新赛道,未来我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回老家,为乡村发展出份力。”   

  “把青春播撒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此次宣讲会是一次与创业榜样的对话,更是一次向乡村出发的动员。后续学院将持续开展创业指导服务,期待更多的贵州农职院学子响应号召,在贵州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精彩篇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