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把大学课堂搬进幼儿园,“驻园式”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幼教新人
2025-07-04 17:43:00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每周都会出现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影,他们在幼儿活动的不同场域,对教学活动和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注意看那个扎辫子的孩子,她刚才用手势引导同伴调整结构,这是社会性发展的典型表现。”教师练文穿梭其间,及时提醒学生观察记录幼儿行为活动。

  在为期一周的“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这门课的驻园教学环节中,每次现场观察后,练文都会带着学生开展“观察案例复盘讨论”,解析幼儿行为的深层心理逻辑。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通过“驻园式”人才培养方式,把附属幼儿园变成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大学课堂和实践场,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走向能力的主动建构者,这种转变让学前教育系毕业生在黔东南幼教机构中赢得了“上手快、善应变”良好的口碑,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居96%以上。

  驻园实践,把课堂搬到真实的教育场景

  2022届毕业生李媛如今已是松桃苗族自治县实验幼儿园的教研组成员,她和其他同事分享教学经验的时候,仍对大二时的驻园经历印象深刻:“在模拟教室学‘区角创设’时,我们只会按教材摆玩具;但在幼儿园跟着带班教师实操时,才发现要根据苗族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行为习惯去设计‘银饰工坊’区,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我们创设的教学场景。”

  “那天当我用方言编儿歌教会侗族幼儿系鞋带时,突然明白,以前在书本上了解更多的是如何激发幼儿专注度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更好地运用,还真是需要通过驻园教学才能检验出来。”学生王琳在驻园期间经历了认知转变后,深有感触地说。

  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杨杰兵将这种模式概括为“实践场域的理论反哺”:“我们将《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设计》等核心课程的40%课时搬进幼儿园,并把本土特色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融入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给幼儿梳苗族发髻、组织‘三月三’对歌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本土文化融入幼教的实践逻辑。通过驻园实践的深度浸润,让学生提前突破‘理论与实践断层’”。

  协同共育,让“校”“园”协同各显所长

  “大班语言活动《苗岭飞歌》需要突出节奏感知,但侗族幼儿对三拍子韵律更敏感,建议加入牛腿琴伴奏环节。”在学前教育系“双导师”教研会上,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付蓉与专业教师高曲正为学生陈雨的教学方案提出修改建议。这种高校教师与一线园长“双主体”指导模式,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为推动协同育人常态化,学前教育系建立了幼儿园一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双向挂职”机制;幼儿园骨干教师则作为“行业导师”,承担《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指导》等课程的实践模块教学。这种互动让理论与实践实现深度融合。

  教师郭依林在挂职期间发现山区幼儿园玩教具匮乏的问题,返校后便带领学生开发出“竹编益智玩具”等系列教具。“我们构建的不是简单的实习合作,而是‘职前培养—职后发展’的全链条共同体。”学前教育系副主任代晓明介绍。

  2024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李思恩团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幼儿教育技能组获金奖,“传承民族文化,融合幼儿教育”的理念,也是该团队在驻园教学环节中总结出来的。“这种‘理论锚点+实践转化’的指导,让我们的同学在教学展示时更加游刃有余。”参赛指导老师朱希说。

  产出导向,为积累实践经验而调整课程

  铜仁市万山区第九幼儿园是一所易地搬迁小区配套幼儿园,该园于2020年8月开园,因人手不足,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刘丽文在上岗后直接担任主班教师。在工作期间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教学理念,迅速成长为该幼儿园的业务园长,带领团队开发园本课程。“这些学生专业素养过硬,实践能力突出,适应岗位快,还善于主动学习提升,是幼儿园发展的中坚力量。”该园园长孙筱莉由衷赞叹。

  近年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紧扣行业发展趋势与用人单位需求,确立了“培养德技兼修、兼具创新实践能力与研究素养的卓越学前教育人才”的目标。通过构建“需求调研—动态调整—质量评估”的循环优化机制,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教育教学与行业前沿同频共振。

  “当下,学前教育领域亟须既懂保教实践,又能开展教育研究、进行课程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代晓明说,培养目标中对创新与研究能力的着重强调,正是回应新时代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基于培养目标和未来岗位要求,学校对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是优化课程脉络,以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为导向,构建“基础理论—实践技能—综合创新”三阶递进式课程体系,确保学生知识与能力螺旋式提升;二是推进课程整合升级,梳理重叠教学内容,将“幼儿语言教育”与“幼儿文学”整合为“幼儿语言发展与文学应用”,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高效衔接;三是精准匹配行业需求,聚焦学前教育发展新趋势,增设特色课程填补传统培养体系空白,全方位满足未来岗位要求。

  在“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社会教育”等教学法课程中,学校深挖铜仁苗绣、傩戏、侗族大歌等非遗资源,将传统手工艺制作、民族民间游戏创编融入课程内容。以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侗族村寨角色扮演等形式开展教学,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可以说,如何用专业视角激活本土资源,我们是通过‘幼儿音乐教育’这几门教学法课共同支撑起来的。”代晓明说。

  作为黔东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传承60余年办学积淀,在幼儿艺术教育、传统手工艺教学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我们专业遴选了校外实习基地115个,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平台,助力其积累教学经验,还通过‘双导师制’实现高校理论与一线实践的深度融合。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为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代晓明对学生职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作者:唐仕杞、廖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